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略說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?講稿法脈:印廣法師《心經》講記
? ? ? ? ? ? ? ? ? ??廣超法師《心經》講記
?
▌經文
?
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
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
?
觀自在菩薩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。照見五蘊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。色不異空??詹划惿?。色即是空??占词巧?。受想行識。亦復如是。舍利子。是諸法空相。不生不滅。不垢不凈。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。無受想行識。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無色聲香味觸法。無眼界。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。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。亦無老死盡。無苦集滅道。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。菩提薩埵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。心無掛礙。無掛礙故。無有恐怖。遠離顛倒夢想。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。是大神咒。是大明咒。是無上咒。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。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。即說咒曰。揭諦揭諦。波羅揭諦。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?
藏譯版本
?
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峰山中。與大比丘僧及諸菩薩摩訶薩俱。爾時婆伽梵即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。其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。觀察照見五蘊所有自性皆空。復次、具壽舍利子。承佛威力。白圣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。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。彼應如何學。作是語巳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。答具壽舍利子言。舍利子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。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。彼應審諦觀察五蘊一切自性皆空。色即是空 ??占词巧?。色不異空??詹划惿?。是故受、 想、行、識。亦復皆空。舍利子。如是。一切法空性。無生。無滅。無垢。無凈。無減。無增。舍利子。是故空性之中。無色。無受。無想。無諸行。無識。無眼。無耳。無鼻。無舌。無身。無意。無色。無聲。無香。無味。無 觸。無法。無眼界。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。 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。亦無老死盡。如是 。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。無智。無得。亦無不得。舍利子。以無所得故。諸菩提薩埵。依止般若波羅蜜多。心無罣礙。無有恐怖。遠離顛倒 。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。亦皆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。是故諦知般若波羅蜜多咒。是大明咒。是無上咒。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。真實不虛。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。噶底噶底。把拉噶底。把拉僧噶底。菩提莎哈。舍利子。菩薩摩訶薩。應如是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。于是婆伽梵從彼定起。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。善哉。善哉。善男子。如此也。善女人。如此也。如汝所說。行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。一切如來。亦皆隨喜。婆伽梵說是語已。具壽舍利子。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。 并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、乾達婆、等。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。信受奉行。
?
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???(一)
▌開堂白
?
佛法是心法,要了解佛法,首先要了解自己。在學習佛法前,我們要先搞懂兩個問題:
?
第一,人到底有沒有來世?打一個比方:你現在坐在這里看手機,當下你能不能把你鄉下老家的房子想起來?當然能??墒悄愕娜馍懋斚履懿荒芑氐侥汔l下老家去?當然不能。也就是說我們的這個心與我們的肉身有相對獨立性。我們的心可以不受空間的束縛,而肉身不能。既然如此,我們這個心會不會隨著我們的肉身死而死???
?
再打一個比方。我們每一個人現在能不能把這些你讀中學時候的事情回想起來?能不能把你那些或者痛苦悲傷,或者快樂自在的往事想起來?不僅能,有的還歷歷在目。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可以不受時間的束縛,跑到幾年、十幾年以前,當然也可以跑到幾天、幾年以后(我們常常會對一些場景似曾相識)。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話說“人老,心不老”。我們的這個肉身從小到大、從大到老,慢慢地臉上有了皺紋,到了九十歲,一百歲。但是只要我們一高興自在,是不是馬上就感到跟年青人,跟小孩子一樣?很天真、很爛漫,有沒有哪一個人的心會真正老掉?說心老都是自己作出來的。既然我們的“心”不會隨著肉身的老而老,它會不會隨著肉身死而死???
?
又比如。我們很小的時候,細皮嫩肉,現在皺紋都出來了,身體一年比一年老。但是我們想一想,我們很小的時候,看天上的太陽、月亮,你能看的那種能力,現在有沒有長出皺紋,有沒有老掉?把我們從小到到大,所學過的對太陽、月亮的描述、科學道理等等這些符號都抹掉,只剩下最直觀的、最直接的那種感覺,這種感覺有沒有老掉?賀知章的《回鄉偶書》怎么寫的?“離別家鄉歲月多,近來人事半消磨。惟有門前鏡湖水,春風不改舊時波”??创猴L吹起湖面波浪的那種感覺,與小時候沒有兩樣。這種不會隨外部環境而改變的感覺,就是一種如如不動的“見性”。那能見的這種“見性”既然不會隨肉身老掉,會不會隨肉身死掉而死掉???在《楞嚴經》里有一段描述,佛陀當年度化波斯匿王(是中印度憍薩羅國國王,兼領有迦尸國,與摩竭陀國并列為佛陀時代的大強國。波斯匿王與佛陀同齡,曾和佛陀辯論而結成好友,視佛陀如師,在印度與頻婆娑羅王同是護持佛教的兩大國王)的時候,帶他到恒河邊,問他第一次看恒河水是什么時候,國王說是三歲的時候。佛陀問,你現在年齡大了,皮膚也老了,身體也不如小孩了,但你看恒河水的這種感覺,有沒有老掉呢?國王說沒有。國王聽這短短的幾句話,就悟到了不生不滅的道理,證得了圣人羅漢果位。
?
當這個問題搞懂了,你就會知道:我們從來沒有生過,也從來沒有死過!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,任何人的心都不存在死亡,死亡的只是我們的肉身,我們里面的那個真人、那個真心——不會死。就比如剛才講“不會死”這三個字,在我們喉嚨沒有動一下,沒有講出來,甚至這三個字的念頭都還沒有冒出來之前,這三個字它在不在???在的。它就是我們的真心,本來就在。當我現在講出來了以后,這三個字當下就從我們里面那個“真心”變現出來,變成三個字,變成一句話。那么當我不講了以后,這三個字它死了沒有?沒有。如果死了的話,我們以后再也講不出這三個字了,我什么時候愿意講,它就什么時候現出來。所以“不會死”三個字,它沒有生,也沒有死。它是一個本來就在,不生不滅的東西,這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。
?
第二個問題。到底有沒有因果報應?因果報應是真實不虛的,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大乘佛法里,不只講因報報應,還講因緣果報。因果報應只講定數,因緣果報還講變數。你把杯子舉高后放手,杯子會摔碎了。舉起杯子是因,摔碎了是果;因是定數,定數不可改,緣是變數,變數可以影響定數。比如高度是否足夠、地板是硬不硬、有沒有人馬上伸手去接住杯子等等,這些都外緣,都會改變結果。我們們每個人,無量百千萬億年來,所做的每一件事、所的每一句話、動的每一個念都是因緣。你所能遇見的每一個人,所經歷的每一件事,所享的每一份福,所受的每一個苦,這是果報。因緣當下即是果報,果報當下又是新的因緣,所謂“花開蓮現,即因即果”。
?
不生不滅,因緣果報。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,把這個問題搞懂了,等于進行了一次掃盲運動。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,刻骨銘心,念念在道,你會重新認識我們做人的價值,你永遠不落三惡道,保證你生生世世在人道和天道里修行。
?????????????????????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(二)
?
佛法到底要教人什么?
?
我們知道,佛教是兩千五百年前,佛陀所創建的。古印度王子悉達多二十九歲從皇宮里出家,三十一歲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后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八十歲示現涅槃。在這四十九年里,佛陀宣說了三藏十二部無量的經典。
?
佛法是佛陀的教育,他是一門教育。佛陀不是神,佛陀當年說,就連他本人,大家都不要迷信。大家要相信正法,而不是某個人、某個神。佛陀是無所不知,但不是無所不能?!疤煊觌m寬,不潤無根之草”,佛只教我們開啟我們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,而不是直接讓某個人成佛成菩薩。佛陀的教育是積極的,佛法不僅回答和解決你來生來世的問題,還回答和解決你今生今世的問題。讓我們懂得“因上努力,果上隨緣”,念念活在當下,讓我們積極、陽光、健康地生活。教我們減少貪念和執著,達到心靈的覺悟,最終消除煩惱和恐懼,超越生死和苦,得到究竟解脫。
?
佛教傳入中國,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漢時期(西漢:公元前202年—公元9年。東漢:公元25年—公元220年)。傳入中國的路線,大體可分為三條:一是北傳佛教。從巴基斯坦、阿富汗北境,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新彊,傳入中國,古稱“絲綢之路”;二是南傳佛教。從南印度經由海路,傳至印尼、緬甸、柬埔寨和泰國等地,再進入中國南方發展,也就是著名的“海上絲綢之路”。所傳播的教派又稱為南傳佛教,或是大乘教系所稱之小乘佛教;三是藏傳佛教。這屬于較晚的一條傳播路線,是從東印度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,成為密宗佛教的主要傳播路線。
?
在當今社會,佛教往往被人誤解。說實話,我們不能怪大家對學佛人的看法,我們不能怪社會上的人不信佛,而且把和尚、尼姑、念佛拜佛的人講成是迷信。因為這幾千年以來,我們就是在搞迷信,而且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學佛人都在搞迷信。但是,諸佛出世并沒有教我們拜佛,也沒有教我們念佛,也沒有教我們燒香,也沒有教我們算命,而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理。是為了要我們對當人當下、對人事環境、社會環境、自然環境、宇宙實相有一個真正的了解。我們可以方便說為,佛是來講科學、是來講哲學的,但是這是超科學的科學、超哲學的哲學。
?
佛法是心法,而非宗教(宗門教下的簡稱,早期的佛教只是佛陀的教育。唐朝以后,佛教分為“宗門”和“教下”,宗門專指禪宗,是禪宗自贊之稱。教下通指其它宗派;中國的大小乘分為十個宗派,小乘有成實、俱舍兩宗。大乘有天臺、華嚴、法相(唯識)、三論、禪、密、凈、律八宗),非信仰(信仰就是“相信并仰仗”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是迷信),非文化(文化不回答人生終極問題),更非迷信(迷迷糊糊地相信)。
?
講到究竟,佛法不是講善,不是講惡,而是是講一個“真實”!佛陀成佛后,在定中宣說的第一部經,是權教大乘經典《華嚴經》,但是諸大弟子“如聾如盲”,聽不懂經義,也不相信經中所說的內容。佛陀便開始從小乘經典,也就是我們說的方便法、不了義法、結緣法開始講起,最后八年才開始講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。因此,我們把佛陀講的無量的經典,分為“究竟法”和“方便法”。
?
所謂“究竟法”,指它從哲學高度、科學層面揭示人生真諦和宇宙實相。其代表作為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心經》。能令行人當下明心見性,了生脫死。故又說此為實教法、究竟法、了義法。
?
所謂方便法,相通于儒學、道學等世間善法。它從倫理、道德、文化角度引導人們向善向美。其代表作為《華嚴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地藏經》、《唯識》、《壇經》以及凈、禪、密、咒等無量經典無量法門。故又說此為權教法、結緣法、方便法、不了義法。
?
方便之法,說滿古今,教蓋天下,且日臻完滿,幾無可置辯??v有所言,亦是拾人牙慧、鸚鵡學舌。而究竟法,卻少有講演,縱有講演,礙于時空之異,文辭艱澀,而鮮為人解。
?
當年釋迦世尊開示宇宙人生實相,只教人覺。今之世人,妄解佛義,奉為神明,實為佛門迷惑悲哀!佛母生佛,七天病亡,佛不能救!琉璃大王,滅佛故土,戮佛鄉族,佛不能救!故佛聲明,佛不度人,唯人自度!如國際歌,從來不靠神仙皇帝,亦無所謂救世之主!自由解放,全在自己!行人迷信,求神拜佛,致令世間輕我佛門,非佛之過,實乃門中迷徒之咎!我們正法道場的學佛人,應當糾正千百年來對佛法的誤解、迷信和輕慢。
?
做為一個正法道場,講經的人還應該建立這樣一種知見:站在臺上講經,到底是“我”在講經,還是“佛”在講經???經是佛講的,我們講經人是依“佛”所說。所以,站在臺上講經的人,并不一定就比臺下聽的人悟性高??赡芘_上的人講的時候,只能悟三分,聽的人卻可以悟到七分,這種情況都是有的。只要你講的是正法,是人是天,是魔是鬼,我都要頂禮他。這是“依法不依人”;講經師能講經,那么沒有文化,一字不識的老爹爹、老太太能不能夠講經???能。只要明心見性了,懂得如來藏的道理,怎么樣講都行,拖泥帶水、結結巴巴、顛顛倒倒都沒有關系,這叫「依義不依語」。
講經不是對祖師大德的注解按部就班,而是需要按照現在的時代風格,單刀直入,立竿見影,用不著這么啰嗦?!罢鎮饕痪湓?,假傳萬卷書”這可是真的。到減劫之末,人均壽命只有十歲的時候,可能十分鐘就能講完一部《法華經》,那時候人命短暫??!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(三)
《心經》簡介
?
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簡稱《心經》。為什么選擇講它呢?主要原因是在大乘佛教的區域,如:中國、日本,甚至西藏等地都有佛教徒誦念,它是佛教界最通俗最簡短的經典之一;其所闡述的佛法極其廣妙?!赌υX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這個版本是由唐朝三藏法師玄奘大師所譯。這在三藏十二部經中,既可以稱為一部大經,也可以說是一部小經。所謂大經,是講它的包容量,《心經》為一切萬法所依之本;所謂小經呢,它的篇幅最小,只有260個字。
?
在佛教里,不同宗派有其相對尊崇的經典?!缎慕洝吩谥袊鸾探缌餍袠O為普遍,所有宗派都接受,所以它不屬于任何一宗,任何一派,但是屬于大乘經典。
?
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遺留下浩瀚如海的教法,全部的經論被后人分門別類編輯成《大藏經》。在《大藏經》中,《心經》是屬于大乘經典中的般若部。
?
什么叫做“大乘”?佛的本意沒有分大、小乘,但是眾生的發心、福德因緣不同,而方便分類。有些人只求自己得解脫,不想廣度眾生,以得阿羅漢果為最終目的,就是“小乘”;有些人不但要自己解脫,同時發菩提心,要行菩薩道,廣度眾生,自利利他,以證佛果為究竟目的,就是“大乘”。真理是不分大、小乘的,這要弄清楚。般若,讀音為Bo Re,即是智慧的意思。根據史書的記載,玄奘法師翻譯的經典共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,其中《大般若經》就占了六百卷,總共有六百四十萬字,而寥寥兩百六十字的《心經》義理,就包含了《大般若經》的精華、心要。
?
《心經》的譯本也有許多。我們都知道佛經是從印度傳來的,可是同一經典,由于時代不同,譯者不同,往往就有幾種不同譯本。根據中國佛教的記載,《心經》的譯本共有十一種,其中有兩種已失傳了;《大藏經》里只有九種,這還不包括藏傳《心經》的版本。如果我們拿這九種版本的《心經》來對照比較,將會發現彼此有些出入,遣詞用字有些不同。梵文《心經》的版本也有不同,原因是當它被記載在葉子上、布上或紙上時,抄錯、抄漏是常有的事。
?
今天講解的《心經》是中國佛教最為盛行,流傳最廣的譯本,此經是從梵文譯過來的,為玄奘法師所譯。奘師俗姓陳,河南人,十三歲隨兄長出家于洛陽凈土寺。出家兩三年還在做沙彌時,就講經說法;但是,當他遍參名德,研究經論,發現中國傳譯的經典有許多出入,義理也有可疑處,使后進學者無從依據,于是萌發了到印度求法取經的志愿。玄奘法師從長安出發,經過所謂的“絲綢之路”西行赴印度,在西域(現在從新疆開始到中亞地區(middle Asia),包括前蘇聯分裂的烏克蘭、立陶瓦等國家),遇見有老僧臥病草舍,沒人照顧,憐而服侍之;至病愈欲走,老僧意有所感,以梵本《心經》授之,并對他說:“你來日取經途中必遭諸多災厄,若誦此經,便可解除。”后來奘師背熟此梵文《心經》,果然于途中,解除許多災難。如有一次要渡恒河,因相貌莊嚴,為土著選中,欲殺之以祭河神。奘師央求他們讓他先去取經,歸來才供其祭神。土著不肯,綁之欲殺。奘師無可奈何,但臨危不亂,默誦梵本《心經》,忽起風暴,飛沙走石,天昏地暗,似大禍降臨。土著大驚失色,知神明不可侵犯,乃松其綁,五體投地哀求謝罪,天色又變得清明如故(摘自《大唐西域記》)。還有記載玄奘法師在八百里沙漠,因為斷水,依靠默誦心經,度過劫難,走出沙漠的故事。這是玄奘法師親口說的故事,由此可見《心經》是奘師去印度取經,途經西域時獲得,并非在印度得到的。
?
在中國的譯經史上,玄奘法師和鳩摩羅什法師都是有名的譯經師。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經典時,完全根據他個人智慧了解經文的意義,將它用漢文寫出來,即是會意譯經;玄奘法師則盡量保存梵文所用的詞匯、表達方式和句子結構,即是漢梵對字的比對翻譯。所以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語言通暢流利,淺白易讀,可用中國人的思惟方式去了解;反觀玄奘法師所翻譯的經典,就覺得好像有點拗口。“唐”是唐朝,“三藏”是指經、律、論全部佛法。經為佛說,律是佛制,論多數是佛弟子所造,分為宗經之論和釋經之論。有些法師精通經藏,稱為講經師;有些法師精通律藏,稱為律師;有些法師精通論藏,稱為論師。玄奘法師能博通三藏教典,所以尊稱為“三藏法師”。
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(四)
?
《心經》在整個宇宙萬法中的重要地位
?
自古以來,「成佛的法華,開悟的楞嚴」,就是因為這兩部經說盡了宇宙人生的真理。法華道場以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、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、《心經》和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這四部經作為指導經典。而《法華經》跟《楞嚴經》是一部經,《楞嚴經》的另一個經題就叫《大方廣妙蓮華王》?!独銍澜洝窂恼媾c反面采取有破有立的這種次第,由淺入深地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;而《法華經》呢,以正面肯定的方式高度概括《楞嚴經》所闡述的真理,并且反復強調「華開蓮現,即因即果」。而《心經》呢?是從理論上,從性上,高度概括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;《阿彌陀經》是從相上來高度概括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。但是在解釋《心經》和《阿彌陀經》的時候,都必須從性相不二這兩方面展開。
所以說,《心經》和法華道場的其它三部經典是一脈相承的。真正讀懂經心經,你當下見道。為什么聽經聞法如此重要?《楞嚴經》講到:摩登伽女聽佛幾句話當下證三果羅漢(她之前連羅漢是什么都不懂);再聽文殊菩薩幾句偈頌,當下證四果羅漢,這還是小乘果位1。憍陳如比丘聽佛傳了「苦集滅道四圣諦」之后,當下證四果羅漢2。舍利弗聽馬勝比丘四句偈頌: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。吾師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」,實際上憑借前兩句偈頌,當下證初果羅漢;然后皈依佛陀,再聽一遍四圣諦,當下證四果羅漢3。在《楞嚴經》倒數第二段講,一個馬上就要下無間地獄的十惡不赦的大壞人只剩一口氣了,聽了「如來藏」的道理,當下罪障消除,變地獄為佛土4。而在《法華經》,這方面講得太多太多5?!斗ㄈA經?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講:聽聞一篇《如來壽量品》,無量眾生證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乃至等覺菩薩,特別是講「爾時」6;最后還講,對《法華經》一念信解,功德有多大呀?比你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這五度法門(實際包含了無量法門)——八十萬億恒河沙劫的功德還要大無量倍7。就是一念信解而已??!好好看佛的金口玉言。
?
成佛就是一念的事?!独銍澜洝吩趺粗v的?“決定成佛,譬如以塵揚于順風,有何艱險?”8;又講“何籍劬勞,肯綮修證”9。佛就是這么講的,無修無證,哪里要你修?哪里要你證???祖師大德也是這么講啊10:,一步登天。你本來就是佛,只看你悟不悟。但是無修無證,不妨修不妨證——我們講無修無證,是指證到分真即佛,也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。要證圓滿之佛,還要修,還要證;同時,為了教化眾生,我們還要通過表法,來示現有形有相的修證,自他兩利。
??????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(五)
?
▌總釋經題
?
下面,開始講經題。它有多種說法:一種直接說為《心經》,一種說為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還有說為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一般地,我們按照第三個經題來解釋,更能完整、準確表達佛法真義。
?
“般若波羅蜜多”是梵音,只作音譯,都不意譯。梵音是翻譯經典不翻的部分。古來譯經的規則,有“五不翻”的原則,保留梵文原音。五不翻是玄奘法師規定的。
?
(一)秘密不翻:佛經里有許多咒語,有其秘密的意思與作用,所以不翻。
?
(二)廣義不翻:如有佛教名詞含多個意思,就保留它,只作音譯。像“薄伽梵”,佛的名號之一,有六種意思,即:熾盛、自在、端嚴、名稱、吉祥和尊貴。倘若只翻譯尊貴就失去了吉祥義,翻譯吉祥則失去了自在等意,所以不翻。
?
(三)此土所無不翻:比如佛教中的“多羅樹”,它是印度特有的一種樹,中國沒有這種樹,所以只音譯。
?
(四)順古不翻:即是順著古人譯的意思。在玄奘法師規定“五不翻”之前,已有古人把某些佛教專用語譯出,如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”,以后的譯經師就照用,不再作新的翻譯,以免造成混亂。
?
(五)尊重不翻:如人名“舍利弗”,在《心經》中奘師譯作“舍利子”;“舍利”是一種眼極鋒利,舌最靈巧的鷲鷺。舍利弗的母親用為兒名,得名舍利子,如要翻譯則是“鷲的兒子”,但為了尊重那個人,所以不翻。
?
因此像“般若”就不翻,怎么翻都不妥切。般若二字,譯作智慧,含義輕淺,易與世間的智慧相混。但為了方便講解,我們通常會這么翻譯:“般若”就是智慧;“波羅”譯作彼岸,“蜜”譯為到達,“多”是語尾的拖音,譯為“了”。所以 “般若波羅蜜多”的意思是“智慧度到了彼岸”。 “心”字是指中心、精要、精華的意思。
?
但如果僅僅是這樣翻譯一下,只能叫依文解字,就不叫講經了。
?
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摩訶:這是一個印度的梵語,可解釋為「大」。所以大乘佛法的“大乘”,也叫“摩訶乘”,大菩薩,也叫“摩訶薩”。這個大,其實它根本不是「大」,但是在漢語里找不到更好的解釋,勉強用「大」來解釋。那么一講到「大」字呢,我們很容易按照漢語的習慣聯想到——比如西瓜比葡萄大,地球比月亮大。你這樣解釋是曲解佛法。真正講「大」字,它不是大小的大,大小的大是對待之法,這里的大是絕待之法,它在講真心本來面目。
?
我們先從字形結構來看:一字加一個人字,一人之相,在茫茫宇宙中是不是微不足道???可是字義卻是大,相小義大,大到什么程度???十法界沒有一法不包羅其中,哪一法不是一個人一個念變現出來的呢?這本身是不是講小大不二???講到這漢字的結構啊,我們感慨萬分!在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文字能夠與中國的漢字相比。許多漢字就是在揭示宇宙人生本來面目。比如講“和”,千人一口,是不是一團和氣???“諧”,皆言,大家都這么說,是不是很和諧和???再比如“?!?,一口田,表收入、物質、財富,示字在古漢語里表拿出、獻出的意思。只有你肯拿出、獻出,才能求得福報,這才是求福的真實意思??墒俏覀兌颊`解了啊,其實舍的當下就是得??;再比如“德”,兩人十四個口,一個心。人與人之間,是一個心,能以心印心,是真正的德呀。
?
下面呢,從時間、空間、數量上這三種不同的角度來觀照這個“摩訶”,觀照這個“大”。
?
從時間上來講,世人看來,是不是時間越長就越大,時間越短就越小呢?那在佛法里,無量百千萬億年,與當下這一秒有沒有區別?都是當下一念而已啊。那么,這里有沒有哪一位不是唐朝人???有沒有哪一個不是秦朝人???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大通智勝佛時代的人???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威音王佛時代的人???我告訴你們,在這里的統統都是出土文物,老古董,我們都是無量壽。從無始劫以來,我們誰死過沒有???古與今,時間的長與短,是不是就一個念???這叫大呀!好好把這個道理想明白,你會熱血沸騰,感慨不已。十世古今當下一念11,那未來的無量百千萬億劫的一個人是不是我???時間只是人類的一種錯覺。宇宙飛船進入太空以后,時間差就明顯產生了。但現代科學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它目前沒有辦法突破時間的束縛;而我們呢,通過禪定功夫可以突破。這樣從時間上來觀照大。至于時間是怎么產生的,空間是怎么產生的,《楞嚴經》里講“一念堅固妄想而有色法”,時間、空間是不是“劫濁”啊,“劫濁”是不是“色法”???第一塊泥巴怎樣產生的,第一片風、第一滴雨是怎么產生的,都要弄明白。諸佛出世就是講這個法,天地萬法來龍去脈怎么回事。
從空間上來分析「大」。在世間法里:中國到美國幾萬里,地球到月亮多少里,現在還有什么太空、外太空……是不是認為空間很大???我們在一片國土,在一個小家庭中,認為這個空間很小,錯了。講到第一義諦,一粒微塵、一草、一絲,盡足為一真法界,一粒微塵都是無量的法界,它里面包含了無量的宇宙信息;極樂世界、娑婆世界就是這一粒微塵,更何況一個人??!佛證道以后,他知道無量的太虛空和無量的萬法都是一個人當下一念。叫作“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”,怎么個無外???科學家找到了宇宙的邊界沒有???沒有。怎么無內呀?這支鉛筆,每次把它分為二分之一,你能不能分完吶?不能。整個的虛空之大之小,都是一念變現而已。
以氣球手套為喻(醫用橡膠手套吹起至滿):手套的掌心空性為大虛空,大拇指為小虛空,這個小虛空跟大虛空能不能分開???可眾生非要妄想分別??!他不知道往內觀,他往外看:我這個小家庭是小虛空,外面是大虛空,這樣子看就形成了分別對立,所以這叫“自私其小”,自己障礙自己。就像你非要執著這個肉團就是自己,真的是嗎?
?
再比如,從墻壁上挖一個洞,就有一個洞的虛空出來,是不是?那在我挖洞之前,這洞的空在不在?如果不在的話,不管我怎么挖,它能不能出現?這個空與整個大虛空能不能分開?即然都是虛空,也無形無相,那有沒有大和小的分別???佛法就是要突破我們長久以來的慣性思維。
第三,再從數量的多少而言。按照世間法,東西越多是不是體積越大?越少是不是越???那么想一想:我們做夢,夢到了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夢到了許多許多許多的人,那這個時候你的體重有沒有增加了一百萬億噸?醒來以后,你有沒有減少一百萬億噸呢?那無量的人、無量的山河大地,是不是你做夢的那一個小腦袋在變現???多與少是不是都是你?有沒有哪一樣不是你???夢中的高山是不是你自己?夢中的大海是不是你?那既然都是你,那高山是不是就是大海?那你夢中的爸爸是不是就是夢中的姥爺?是不是你夢中的小外孫女???有沒有哪一樣不是哪一樣???。
?
再看氣球手套。大拇指是八萬,食指是二,食指的二是不是大拇指的八萬吶?這個多少有沒有區別?因為它是一個氣球啊。你夢到八萬頭牛,九千只羊,一個蘋果,那八萬頭牛九千只羊是不是就一個蘋果???這個“多和少”有沒有區別???這些都是我們的妄想分別?,F在之所以不能感受到一切萬法都是我,是我們自己的問題;因為你執著這個肉身是你,你心執著在這里,沒有辦法與整個山河大地感應道交,你沒有辦法知道“大小不二”、“自他不二”。佛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從夢中醒來。
在世間法里講大和小,都是一種虛妄,在佛法里叫“同分妄見”。大小是一種虛妄,那輕和重、白天和黑夜、香和臭、美和丑是不是虛妄???
?
鳩摩羅什法師還是七歲小孩的時候,隨他母親去廟里玩,就把千斤寶鼎拿到手里玩,其他人驚嘆萬分:「哎呀,這個千斤寶鼎我們十個人都抬不起來?!巩斔牭竭@句話,頭腦里有了重量的概念以后,寶鼎「唰」地一下掉下來了,再怎么推,紋絲不動。所以重量的概念是不是我們的妄想心呢?
?
華法道場印廣法師講,有一個居士在房間里“劃道道”念經,心里分分明明,老婆回家一推門:你黑咕隆咚的在那里干什么?,就這么一問,心里有了一個白天晚上的念,眼前馬上就黑了。那白天黑夜是不是妄想???
?
這是從時間、空間、數量三個角度來理解這個「大」。由此看來,這個大字是不是包羅萬相???這就是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。把摩訶解釋為大字,你這么聽了,心量大了沒有???
?
般若:由梵語音譯而來,可勉強解釋為「智慧」,因為沒有比智慧更好的名相來代替。我們千萬不要把這種智慧理解為聰明,在佛法里,世間的智慧掌握得越多,離開真實智慧越遠。因為迷失了真性,他只知道在外塵境界中執著、分別、妄想,這種智慧不過是世智辯聰:我會帶兵打仗、我會安邦立國、我會寫詩、我會作詞、我會繪畫,等等那些所謂的名人,這都是世智辯聰,在三途八難里排為第七難。所以越是在世間法里顯得高貴顯赫,我執越重,很難悟道。智慧來解釋般若,只是有那么一點味道而已。解釋般若,往往從三種角度來分析:
?
一者,實相般若。按照分別法而言,把它說為無形無相、本來存在的真實智慧。這種智慧無形無相,但是一切有形有相的智慧都從它起用。比如,我通過語言文字來講經,是不是智慧???這叫「權智」,是方便智慧。那么在沒有講經的時候,這個智慧在不在呀?在,能不能看到???雖然看不到,它在不在???一定在。它不在的話,我想不出來,這叫實相般若,它是本來存在的.這種無形無相而真實存在的東西是我們的根本智慧,這叫實相般若。
?
二者,文字般若。一個「如來藏」的道理,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,如果沒有語言文字的話,怎么講經呀?這叫文字般若。想一想,文字般若當下是不是實相般若?孫悟空變成了茶杯,茶杯當下是不是孫悟空?
?
三者,觀照般若。我們通過文字般若再回光返照到我的實相般若,這叫「觀照般若」。有了觀照般若,你的許多煩惱輕松化解?!赴パ?,原來所有的人都是我一念變現??!」你會不會再去害他、恨他,你會不會再去跟他斤斤計較???
?
以茶杯為例,比孫悟空是實相般若,孫悟空搖身一變為茶杯,茶杯是不是文字般若?那么這個茶杯文字般若當下是不是孫悟空?那么孫悟空在沒有變現茶杯的時候,當下是不是茶杯?那么能變來變去的那個變,是不是觀照般若?這三種般若當下就是一個般若,每一種般若同時就是三種般若,當下次第圓融。
?
懂得從三個角度觀照“般若”的人,就是智慧。對于明心見性之人,哪里存在謗佛、謗法的問題???你把佛說成是天仙,說成是泥巴瓦塊,都行,泥巴瓦塊是不是我???沒有什么贊嘆、誹謗之說,這是證到無分別法。但是,如果你不明所以,信口開河,焚經毀像,必下無間地獄。同樣一句話,同樣一件事,在不同的時間、不同的空間,對于不同根機的人而言,所起的果報天地之別。開大智慧的人處處自在,嬉笑怒罵皆是行菩薩道。
?
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修小法很苦很累呀!他提心吊膽,走路都生怕踩死一只螞蟻;眼睛不敢往兩面瞟,超過前面第四步,你就是破戒;男眾跟女眾講到第五句話,就是破戒;男女相隔一百步才可以對話——看上去修得很認真,越修情執越重,不能成就。在《楞嚴經》講,叫「想升情墜」。思想負擔太重,必然往下墜,你說冤枉不冤枉???明白「如來藏心地法門」就知道:一切法都是我一個念變現;縱講第二義,也是我過去世的父母兒女。對這個法刻骨銘心、深信不疑的人,你叫他去破戒,他愿意不愿意???
?
講到戒律,第一種叫律儀戒,第二種叫饒益有情戒,第三種是最圓滿的戒律,叫“慧共戒”,也叫道共戒,是心戒,「一戒一切戒」。開了智慧,見道了,一切的大戒、小戒能夠圓融、圓滿、圓通。不開智慧,你怎么樣修都不能成就14,在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佛講“一念信解如來壽量品“——也就是開了一念的智慧,明白天地萬法唯一人一念之所變現——你比受持三皈五戒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等修無量法門無量劫的功德大無量倍?!斗ㄈA經》為「諸經之王」,佛為諸法之王,法王在經王里講的話怎么敢輕慢,懷疑?你有一點點疑惑,都要遭受果報——這是佛在《法華經?譬喻品第三》所講,你對受持《法華經》的人皺一皺眉頭,乃至敢懷疑《法華經》,敢輕慢受持《法華經》的人,你都要下無間地獄15。
?
小乘法是佛的方便引導之法,可以作為悟后進修、增上品位的法門。但是也要防止有人利用大乘心戒:既然持小乘戒不能成就,那我就不持小乘戒。這是斷章取義,不可以這樣邏輯推理!對初機修行人而言,不求開悟,僅僅持小乘戒為正修,不能成就的。持小乘戒,不能成佛,不能成就;如果不持小乘戒,你連人身都得不到,連畜生身都得不到,還談什么成就。
?
「波羅」:可譯作「彼岸」?!该堋沟阶g作“到達”。到哪個彼岸呢?極樂世界,叫彼岸;回歸大光明藏,叫彼岸;成佛了生死,叫彼岸。所以這個波羅蜜呢,也可解釋為運載工具。
?
「心」字是指中心、精要、精華的意思?!感摹褂卸喾N:有佛心、菩薩心、天心、人心、牛心、馬心、狗心等無量心;有真心、妄想心。真心是大家都是一個心,都是一個“如來藏”心,妄想心有你的心、我的心、他的心。我們從總體上把握一下這個意思就可以了。
?
「經」:這個「經」字是一切經典的通題,梵語叫「修多羅」。印度有一種貝多羅樹,樹葉很大很結實,不容易毀壞。最初的梵文版佛經就是刻在樹葉上。據說當年一部《法華經》用樹葉串起來有八里路長!我們要感慨前輩菩薩的勞動成果,那么多經典變成樹葉整理起來,保存幾百年再翻譯過來,談何容易??!這個「經」字當初翻譯為「契經」,所謂「契」就是上契諸佛智慧,下契眾生根機。通過這個「契」字,像一座橋梁,一根紐帶,把萬法連持一個本體。
?
那么歷來經家往往從「貫、攝、常、法」這四個不同的角度來解釋「經」字。從每一個角度理解,我們都能開大智慧。
?
「貫」:寫文章、講話都一樣,必須要連貫,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。所以樹葉上寫的經字,不能搞顛倒,一點點不含糊。在理上“一以貫之”,如果三藏十二部經講我們行善能夠得福報,作惡要得罪報;一會又講了我們行善能得惡報,這是不是顛倒了?三藏十二部經不敢顛倒的,這叫「貫」。
?
可是到了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一反常態。佛法不是善,不是惡,就是講一個「真」?!独銍澜洝钒选甘饺鐏砗闵趁罾怼古袨椤笐蛘摲ā?/span>16;《法華經》把其它三藏十二部經判為「諸法戲論之糞」17,是不是不貫吶?很奇怪的是,看過去是獨尊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一點也沒有把以前說的“貫”起來,可是等我們真正明白「一心三藏」以后,反而統統貫起來了。原來判為牛屎狗糞的那些三藏十二部經是不是統統都是《妙法蓮華經》吶?18三藏十二部經由貫到不貫,再由不貫到一貫一切貫。所以當初講的貫,再后來講不貫,最后又統統貫起來了?,就是“一心三藏”。《楞嚴經》講「一真一切真」19。
「攝」:凡是佛所講之經,一定能為眾生之所攝受;凡是眾生,皆能為佛所講之法攝受。為什么?佛就是法,法就是我的真心本來面目。過去有人說《楞嚴經》是天書,凡人是不可能懂的,其實《楞嚴經》每個人都能懂,只要你用心聽。只要定下心來,你就能聽懂。因為我們都是從大光明藏中而來,我們本來就具備楞嚴經中所宣說的那種智慧,只要足夠真誠、平靜,人與人、人與物、物與物相互之間都有吸引力,都能彼此明白對方的心。這也是佛經的攝受之義。
?
「?!梗哼@個“?!辈皇墙洺5囊馑?。是時時事事處處,念念在道,片刻不可舍離。有人說:我很精進,很虔誠,常常去廟里,常常去見師父。要明白,沒有明心見性,不可以亂跑,這是祖師大德的教誨,包括去拜佛、看師父都不允許。在祖師大德的教法里,你去看師父,師父要問:「你來干什么?」弟子滿面春光:「哎呀,我想師父,我來看師父嘛!」祖師眼睛一瞪:「給我滾!回去用功!」你到處跑可以,去看師父,去教化眾生都可以,但是必須明心見性,你在哪里都不會被境界所轉。只要你明心見性,你人在哪里,都是“?!?。
?
「?!惯€有特別的含義——凡是諸佛如來金口玉言,由后來的菩薩們所整理的經典,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作任何的改變。不可以加一個字,不可以減一個字,否則佛法經典就失去它的信用。誰膽敢改變一個字,大逆不道!即使錯的,有問題的,也只有保持原貌。那么,有些經文里確實一些章句、一些段落、一些名相概念用現代的語言風格、語言規則沒有辦法理解,怎么辦呢?佛法里有通融,講師可以酌情作些變通解釋;但原經本再刻印時,必須仍舊保持原樣,叫作「存疑」。
佛當年所講的經典,弟子們用文字記錄下來是非常慎重的。由摩訶迦葉主持,五百大阿羅漢參與,阿難尊者登臺,一字一句把佛在49年所講之法說出來,經五百人舉手表決,百分之百舉手方為通過。只要有一個人對一句話一個字提出不同意見,就必須修改。古今中外,有哪一個國家、哪一個經典、哪一部文獻像我們佛法這樣慎重其事???那么佛法傳到中國來怎么樣呢?同樣如此。佛法的傳承跟其它宗教不一樣,它是由漢朝皇帝禮請而來。后來結集翻譯經典,,皇帝任命當朝宰相或者新科狀元組織全國有進士學位以上的人才,包括高僧大德,組成一個幾百人的譯經道場,一主二副,由梵文譯成漢文,三個人通過,提交大會通過,然后由皇帝批準,進入藏經閣。我們現在看到有乾隆版的大藏經,就是乾隆皇帝親自過問。
?
第四個字叫「法」,帶有規范之義。凡是佛講的經論和戒律,我們都必須依教奉行,不可以違犯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,成佛由法化生。那么在有些小的規范處,在佛法里允許通融。比如,佛在世時規定出家人只準穿三衣,你有第四件衣服,就必須在十五天之內供養給別人,否則就是破戒;這是為了破除出家眾的貪心。像這個規范,在大陸就不好施行。你現在穿了三件衣服,都凍成冰棍一樣了,誰還修行??!作為大乘菩薩修行法,不同于小乘,論心不論事,因地制宜。
?
這是從「貫、攝、常、法」這四個字來觀照這個「經」,也有把經說為「繩墨」:過去有一種墨盒,那個小木盒里面有黑繩,木匠鋸木之前,先用墨盒里的黑線在切割處打一個黑色線條狀印跡,然后沿著印跡的地方鋸開——也就是把經典作為一種規矩,沒有規矩不成方圓。要想成佛,必須以經為師,來規范身、口、意這三業;也有解釋為「徑」:是成佛之路。
?
你真能把《心經》讀懂,你也就能把經中之王《法華經》讀懂。不但讀懂,你還能講。把這個道理講明白,你的功德有多大,知道嗎?說了你可不要害怕!這是佛講的——你能講一句《法華經》,——可不是世界級,不是地球級,——站在最高的一層天,對普天下無量的眾生講無量的經典,而且把這些人都成就了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的功德沒有你講一句《法華經》的功德大!你讀《法華經·見寶塔品第十一》的偈頌就知道20。你講一句《法華經》都不得了,何況你能系統地把「如來藏」的道理講出來!你功德無量??!佛在《法華經》講,你為一個人講一句都有那么大的功德,何況你為幾個人講許多句?更何況聽你講經說法面對的還有天人鬼神大眾21?
?
有人能講三藏十二部經,但他不明白「如來藏」的道理,祖師大德講,那無非外魔邪說22!許多人明白以后,倒吸一口涼氣??!在法華道場就有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跪在那里哭:「過去修了幾年幾十年我都白修了,修了無量劫都是白修了」!這叫石破天驚。
?
好,對于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這個經題呢,我們先解釋到這里。
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(六)
?
▌如是我聞
?
下面解釋正文。
在此之前呢,大家可能會想一個問題:「所有的經典前面第一句話都有如是我聞,《心經》怎么沒有呢?告訴大家,《心經》也有?!缎慕洝返姆g有多種版本,在藏譯版本里,就有“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峰山中。與大比丘僧及諸菩薩摩訶薩俱… … ”。而流通最為廣泛的是玄奘大師的譯本。玄奘大師良苦用心,把《心經》縮減到最短篇幅,連「如是我聞」都省略,因為這篇《心經》就是在講「如是我聞」。雖然做了省略,鑒于如是我聞不可思議的重要性,我在這里仍然要對「如是我聞」作一個講解。
?
「如是」二字就是講宇宙人生本來面目,就是講「一心三藏」。一般把「如」說成是我們的真心本性,法爾如是。這個「如」,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沒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;但它又是無窮無盡、無邊無際,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它沒有任何的一形一相,可是它就是靈明不昧,就是真實存在。在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諸佛菩薩、天人鬼畜等一切的萬法出現之前,它就是真實存在、無形無相;在顯現出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諸佛菩薩、天人鬼畜以后,它仍然是個無形無相的真實存在。它不現一相,不現一法,但是萬法萬相皆依它而有。這個法很難講,只能以智慧觀照。
?
「是」:表十法界一切的萬法——從日月星辰、山河大地、樹木華草、風云雨霧,到諸佛菩薩、天人鬼畜,一切的有情,種種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造作,一切的生、住、異、滅,萬法、萬相。一切都是由這個「如」變現而有。在《楞嚴經》講,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「離一切相」,這就叫「如」;「即一切法」,這就是「是」。那么「如」怎么樣變現出「是」來?它既可以巨變、突變,又可以漸變、緩變。這個「如」,可以一念之間現出十法界萬法,也可以慢慢地現。
「我」就是“如”,也是“是”,也是“如是”。
?
「聞」就是見道,就是明心見性。就是明白“如是我”。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,叫「如是我聞」?!溉缡俏衣?,萬法皆成」,你悟后進修怎么修都成;「如是我不聞,萬法皆不成」,不開悟,你怎么修都不成。
?
下面把「如是我聞」與一些名相概念來對應觀照。
?
首先與「阿彌陀佛」來對應:「如」就是「阿」;「是」就是「彌陀」;「我」就是「佛」;「如是我」就是「阿彌陀佛」。
?
與理事相對應:「如」就是「理」;「是」就是「事」;「我」就是「不二」,理事不二。
?
與性相來對應:「如」就是「性」;「是」就是「相」;「如是我」,就是「性相一如」。
?
再與權實來對照:「如」就是「實」;「是」就是「權」;叫作「權實不二」。
?
再與三個實相來對照:「如」就是「無相之實相」,「是」就是「無不相之實相」,「如是」呢,就是「無相無不相之實相」。
?
再與三個如來藏來對照:「如」就是「空如來藏」;「是」就是「不空如來藏」;「我」就是「空不空如來藏」。任何一個「如來藏」本身就是「一心三藏」。
?
我們重點用“如是我聞”來對應一下三個如來藏。用一只手套來說明此理(吹起醫用橡膠手套)。大家注意??!打比方是佛法教人最有利的方便之法?!斗ㄈA經》講啊,有智慧者要善于通過打比方來開啟眾生智慧。你看《法華經》里打了多少比喻啊23?
?
講“如”。這只大手套里面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它就是一真法界,它就是觀世音、地藏王,它就是天、人、鬼、畜。它無形、無相,但又包含一切。這就是「空如來藏」;講“是”。這五個指頭,是表無量的指頭。比如說,天、人、鬼、畜、、觀世音、地藏王、豬八戒、牛魔王、白骨精,是不是???牛啊、馬呀、豬呀、羊呀、蒼蠅、蚊子、小老鼠,是不是這些都有?。ㄔ诟鱾€指頭的位置)?再看無情物,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刮風、下雨、起大霧、泥巴、瓦塊、香甜苦辣,以及我們能夠分別的長短、多少、是非好壞,是不是都在這里(各個指頭的位置)體現出來???這就是「是」,這就是如來的「來」,這就是阿彌陀的「彌陀」,這就是理事不二的「事」,就是性相一如的「相」,也就是三個如來藏的「不空如來藏」。
?
講“我”。那用智慧來往里觀照,你往里面看,雖然這是大拇指,它當下是不是也是無名指?是不是也是小指?那大拇指當下是不是手掌?手套中心的虛空是不是他???每一個指頭是不是盡足為一個本體?那這個不空的大拇指當下是不是空的手掌?空的手掌當下是不是不空的大拇指?這就叫「空不空如來藏」。好,這就是第三個如來藏。三個如來藏明白了嗎?
?
那么這三個如來藏當下是不是一個東西?當下是不是一個念吶?有沒有哪一法不是一個法吶?所以無量的萬法就是一個念,無量的萬法是不是一個法?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???,你就開智慧了,令你一念成佛,這就是「如來藏」心地法門。佛在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里》苦口婆心就是講這個法。
?
再以做夢來比方。那種種夢境是不是由自己的一念變出來的?那夢中一切的境界是不是「不空如來藏」。正在夢中,你能不能看到、聽到、想到、知道那個人在做夢???不知道,如果知道的話,你已經醒了,那就不叫夢了,是不是?雖然不知道,它在不在???那就是「不空如來藏」,你在夢中能不能看到做夢的那個人???那雖然你不能看到,你在夢中的一切境界,當下是不是做夢的那個人吶?那叫「空不空」。佛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趕快從夢中醒來。
?
我們再講講「如是我聞」它的妙用。首先,如是我聞的最初出現,主要兩個作用:
?
第一,秉承佛囑。當年佛在世講經49年,,任何一部經典,從未提到「如是我聞」,包括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。在佛即將入滅之前,阿難還有情執,悲痛欲絕。阿難最后向佛請法:一、佛在世我等依佛而住,佛滅后我等依誰而???二、佛在世我等依佛為師,佛滅后我等依誰為師?三、佛滅后結集經時一切經首,當安何語?四、惡性比丘,佛滅后如何處之?佛答:一、依四念處?。?/span>指四個安頓身心的處所:身念處觀身不凈、受念處觀有受皆苦、心念處觀心無常、法念處觀諸法無我);二、以戒為師;三、當來結集經時,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、一時,佛在某處,與某某大眾俱;四、惡性比丘,默而擯之。
?
第二,區別外道。有些人讀經時,他首先要看這是哪一派的經典。所以這個「如是我聞」讓大家一目了然,知道這是佛法經典。那些自然外道,以「有」為宗的,每一部經開頭必然用「憂」;以「空」為宗的,它一定是用「阿」。而佛法是詮釋宇宙人生的真理,當然不可以混同于外道。所以佛恒順世間法,用「如是我聞」作為佛經的開頭語。
?
注意,當每一部經之前加了「如是我聞」,這部經就是佛所宣說的經,真正明白了「如是我聞」,讀任何一部經典,統統都能成就。不能曲解:如是我聞,這是我親耳聽佛所講,如果這樣講,不能成就。
?
懂得「如是我聞」的人,他明心見性。什么叫「明心見性」吶?有些人講看到虛空爆炸叫明心見性,有些人講看到天上的佛飄來飄去叫明心見性。我告訴你,那都是見鬼?!缎慕洝分v:“色即是空”,是在相見性,是為見性。講“空即是色”是在性見相,是為明心。
?
只要你明白了「如是我聞」,當下明心見性成佛道。在《法華經》講,「一念信解,蒙佛授記」。當然這是分真即佛,可是有幾個人敢相信吶?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都在強調「如是我聞,當下成佛」?!独銍澜洝返箶档诙文憧矗阂粋€十惡不赦之人,剩了一口氣就要下無間地獄了,一念明白「如來藏」道理,所有的罪過一風吹平,當下變地獄為佛土;還有那個下九流摩登伽女,聽佛講了幾句話就證果,而她之前連什么叫羅漢都不懂,她證三果羅漢了;再聽文殊菩薩講幾句偈頌,證四果羅漢。在法華會上,無量百千萬億各類眾生聽佛講了一段經,當下證到羅漢、辟支佛、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?!笭枙r爾時」,當下成就啊,并沒有講這些人聽佛講了這個經以后,回去念佛八年、拜懺三年,又是怎么怎么幾年,證到什么什么果位?!独銍澜洝肥侵v「修心」,明白道理,單刀直入,開門見山。
?
還有人咬著「臨命終時」,解釋為佛講臨死的時候才能往生。到底佛有沒有在哪一部經講人死了才能成佛?臨命終:臨是道交感應;終,表圓滿。妄心見到真心,生死假命與涅槃慧命圓融為一體,叫「臨命終」?!斗ㄈA經》《楞嚴經》都是講活生生地當下成就,沒有說到了火葬場后才叫住生,沒有說死了以后成佛。
?
現在末法時代,正法被偷梁換柱,學佛的迷信者居多。好不容易有人撥亂反正,某些人卻反目相待?!斗鸩亟洝分v:魔王帶著他的魔子魔孫嚎啕大哭,向佛發惡誓:我要叫我的徒子徒孫在末法時代,穿著出家人的外衣,來混入你的正法道場,要叫末法時代的人,只知道讀,只知道誦,而不懂義理……25。許多人修到走火入魔。
?
那什么叫走火入魔???有些人認為把佛說成牛屎狗糞,他渾身汗毛直豎。這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的執著,以這種心態,你將來很容易走火入魔。歪魔邪道魔鬼就是利用你這種分別心,他示現莊嚴相來戲弄你。你看看《楞嚴經》最后兩卷講的五十種陰魔境界。那些魔鬼都是示現毗盧遮那佛26,魔要引誘你只會示現莊嚴相,他不會示現惡相來引誘你。我們往往在定中看到那些莊嚴相,歡喜心;看到惡鬼相他知道去找師父:快救救我??!他不知道世間萬法,皆是一人一念當下變現。你是什么心量,你就會遇上什么人,你是什么心量,你就會遇上什么境界。這是一杯水嗎?人喝是甘露;鬼看到是火;天人看是石頭。這都是分別心,全是我們的同分妄見。
?
好,「如是我聞」今天就講到這里圓滿。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(七)
?
▌正解經文
?
觀自在菩薩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。照見五蘊皆空。度一切苦厄。
?
「觀自在」是誰???就是觀世音。這個「觀」是用智慧觀,用心觀,不是用肉眼觀。這個心不是意識心,而是我們看不到的那個心,就是「如是我聞」的「如」,就是“般若妙智”,要用「智慧」來觀。
繁體字的觀是“觀”,左邊一個雚,右邊一個見。我們眼睛能不能看到罐子里???心能不能看到?罐子里肯定是空的,是不是?啟發我們要在相見性,叫觀;而不是像藏教菩薩,只見罐,不見里面的空;也不是像禪宗和別教的菩薩一樣,非要把罐子啪地一下打碎,才見空;那我們不需要把罐子打破了,就知道里邊是空。,而不是禪宗的破相見性,也不是藏教的執相昧性。六道凡夫之所以是六道凡夫,他只見雚(罐),不知道里面是空,他不見里面的真實本性。他在六塵、六根這種色相里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是凡夫的觀。他只能用眼觀色,用耳聽音,用鼻聞香,用舌嘗味。
所以這個「觀」是「在相見性,從有見空,從事見理」。
那再看現代漢字改革,這個觀字,「又見」為觀。凡夫之見,是一見而已,他只是眼睛見到了就自以為我看到真了,就開始執著了;可圣人之見,見不見之見——我見到這只茶杯,叫見;然后你用智慧來觀照:哦,這個茶杯是四大和合而成,四大由心顯現。一念堅固妄想而有色法;那個水呢,是我們心中一念潤性;火呢,是一念熱性;風呢,是一念動相。茶杯當下是我的心——這叫「觀」。這一個字足以叫我們開智慧??!
?
觀世音的「世」有兩種寫法,你怎么樣寫,它都是三個「十」連在一起(古體字:卋)。三個「十」,每一個「十」都是一橫一豎,一豎代表過去現在未來、前世今世來世;一橫表東南西北、上下十方,概說是十方,其實是無量方,當下就是中心,沒有哪一個不是中心,因為世界是無量無邊的。那么有了時間、有了空間,是不是就有無量的眾生?有時間必有空間,有時間空間必有萬法。那么為什么有三個「十」呢?這是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來研究。我們每一世都有過去現在未來,每一世有沒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。這個「三」,表圓融圓滿圓通之義,實際上這個「三」是不是表無量???無量的時間、無量的空間用三個十表示起來,下面是「一」,表空間、時間其實就是一念,就是一個本體。
?
這個「音」包括世出世間一切的萬法,就是「不空如來藏」,就是有形有相的聲音、萬法。——籠統地講,五蘊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地水火風空見識。在《楞嚴經》歸納為四科七大。觀世音菩薩的圓通法門,把外面的“色聲香味觸法”這六塵,通過觀照,全部變成自己的自性,跟自己是一個心,沒有分別。也就是能以耳根圓通都攝六根,那么我們把觀世音說成觀世色、觀世聲、觀世香、觀世味… … 可不可以???都是可以的。
?
回到「觀自在」。我們這一生追求的,說到底就是“自在”二字,修行的目的說到底也是“自在”二字。但是,我們六道輪回的眾生,從入娘胎開始就不自在了,《佛說入胎經》里說得很明白,大家有機緣可以去讀一讀,你會感概佛陀的智慧是多么的偉大。我們都在追求身體自在、財富自在、精神自在、擇業擇偶自在,百年之后還想死得自在。但是,真正自在的又有幾人呢?
?
當你明白了「觀」,明白了「觀世音」,明白了“一心三藏”的道理,知道萬法當人當下一念所變現,遍虛空、盡法界,任何萬物都是你一個妄念所變現出來的,你的心量無形中變大了,不在那么執著、分別,你自在不自在???當下自在??!
?
用后文的經文來解釋,“照見五蘊皆空”就是觀,“度一切苦厄”就是得自在,所以凡是能用智慧觀察真理獲得痛苦解脫者,都叫觀自在菩薩。
?
「菩薩」二字,講全了叫「菩提薩埵」,音譯而來。菩提譯為覺悟,薩埵譯為有情。所以「菩提薩埵」,意譯為「覺有情」。含有二義:一種是從名字義觀照,是已經覺悟的有情、覺悟的眾生,這是菩薩的自利功德。愿身菩薩有二:一是過去世中已經成就了菩薩果位,今生乘愿再來,借凡夫相教化眾生。二是今生以凡夫身聽經聞法,明白「如來藏」道理,當下轉凡夫業報身為菩薩愿身,這叫愿身“現來”,不叫“再來”。這叫覺悟的有情。第二種含義呢,是把覺作為動詞理解,「覺有情」就是教育眾生,度化有情,使眾生覺悟。這是菩薩的利他功德?!度A嚴經》中把菩薩分為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五十二位。未證悟果位初地之前的菩薩,發心是不穩定的,可能前進或后退。當他遇到違緣逆境,覺得做菩薩很難、很辛苦,就會后悔、退心,只為自己修行解脫,不再救度眾生,這就是所謂退失菩提心。
?
那么到了佛呢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。菩薩是分真即佛。我們平常所講聽經聞法當下成佛,是指成分真即佛。注意,這個分真即佛不是天臺宗的分真即佛,不要混為一談——我們將圓滿佛比喻為100分,分真即佛比喻為60分,70分,其實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。他最低保障線是不落三惡道,或者不落六道輪回。其實按照佛來定位,凡是真正明白「如來藏」道理的人,都是七住位,乃至七地位以上的菩薩,這不用懷疑27。
?
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:
「行」:就是觀世音菩薩在見道以后的行持功夫。菩薩因地所修清凈法行,用耳根工夫,能夠反聞聞自性。28。
?
「深」:是他行持功夫的境界。這個「深」,解釋為究竟圓滿。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(正法明如來)。這個「深」,一定是究竟圓滿;不能解釋為是什么初住位、初地位,用世間對待法的“深、淺”來解釋。他是圓滿如來果位,叫「行深」,徹法源底之深,究竟圓滿之深。
?
照見五蘊皆空:
「照見」是觀照、反觀之見,是一見一切見,見道位、修道位、證道位圓滿一體?!刚铡棺?,上面是「昭」,下面四點水,是表心?!刚铡故且恍恼颜?,也就是說破了整個宇宙人生的秘密29。懂得如來藏的道理,就是“照”,就明心見性,就是“首楞嚴大定”。不然只能叫看見、聽見,不能叫“照見”。
「五蘊」是指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“蘊”在漢語意思里表“聚積、蘊藏”之意。欲界、色界的生命,是由這五種因素聚合而來,這“五蘊”里面蘊含了很多陰暗面,障礙了自性的光明,所以又叫「五陰」。
?
色蘊,是表有形有相的“色法”,后面的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這四蘊是表無形無相的“心法”,其實五蘊就是一個念。佛為了啟發眾生,硬是把一個念、把無量的法分為色、心這兩法,所以「五蘊皆空」也叫作「二蘊皆空」。那么在色蘊里,又包含地水火風這四蘊。如果我不叫五蘊皆空,我叫「八蘊皆空」,可不可以?能認識這一點,這五蘊皆空已經明白了一半。
?
受蘊,是六根接觸外境時,內心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。比如說,看到燈光,眼睛是不是就有感覺啊:“哇!好亮??!”,這第一念叫受。當你開始思維:「啊,這個是燈泡發出來的光??!這個燈泡是幾瓦的呀?」當有了第二念、三念、四念這種分別的時候,這個時候就已經變成「想蘊」,那當眼睛離開了燈光,不看也不想的時候,這個燈很亮,這個意識心還在不在了?不在了。雖然不在了,但「這個燈很亮啊!」這個念在不在???一定在,就是在第八識,在我們的種子倉庫,叫做「識蘊」。我們無量劫以來動的一切念,講的一切話,做的一切事,一樣不少,都在阿賴耶識這個倉庫里。如果這些東西有形有相,盡虛空遍法界不能容納。那么什么是「行蘊」呢?就是第七識,通過它的搬運功德,把我們的受想這六種意識心,而儲存到第八識。
?
我們既要通過前六識來聽經聞法,又要通過第七識搬運到第八識倉庫里去。當我們在中陰身期間,肉團身無明殼銷毀,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妄識心隨之滅盡,在我們阿賴耶識里種下聽經時念念在道、刻骨銘心的金剛種子,現量功德當下現前,當下成就。所謂“八識田中強者牽”。(佛偈:八個兄弟一個癡,其中一個最伶俐。五個門前做買賣,一個往來送信息。)
?
「空」,應該解釋為“真空”,這個不好理解。真空不是虛空,虛空也是由真心所變現出來的有形有相之色法。虛空它有什么相???很空曠通達、無邊無際、什么也看不見等等,是不是???真空連空相都沒有。無所是,也無所不是。不住形,不住相,不離修,不離相。不能說它有形有相,也不能說它無形無相。打個比方,在墻上打個洞,那這個洞沒打出來之前,洞在不在???在,如果不在,你怎么打也不從出現。這個「空」就是「如」,就是“性”「五蘊」就是「是」,就是“相”。
?
真理就是我們的生活,就是告訴我們所面對的一切環境的來龍去脈。你開悟了,時時事事處處得大自在。走在路上,睡在床上,坐在酒吧里,你知道一切都是一個念所變現。這就叫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連時間也是空的,你還怕不怕老???有些人把這個空說成:「哎呀,都是空的,都是虛幻的,你要看破放下」,這是斷滅空。你放下干什么?你要度他才對??雌品畔碌耐瑫r就要把它提起來,這個時候提起叫放下,放下就叫提起,否則你提起是執著,你的放下是搞斷滅空。
?
「度一切苦厄」。
「度」,就是解脫,把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通通解脫,叫「度一切苦厄」?!刚找娢逄N皆空」是因,度一切苦厄,是果。即因即果,因緣當下就是果報。當下知道這個“五蘊”是虛妄的,當下自在解脫。
?
「苦」,苦其實是無量的,佛為教化眾生,把無量苦概括為三苦和八苦。三苦呢就是「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」:“苦苦”:三惡道的眾生是苦上加苦無量苦。人道的眾生,貧窮就是一種苦,那貧窮了再生病,生了病還沒有錢看,是不是苦上加苦???“壞苦”:你快樂的當下就是苦。養心之道,切忌大喜大悲。大悲固然是苦,大喜也是苦。四個退休老人打麻將,一個贏了大錢,哈哈大笑,其他三個輸了一大把,重新洗牌啊,洗好了一看,桌子上怎么成了三個人了?那個人笑得在桌子下面已經沒氣了。這是不是壞苦???當下受報。往往在升官啊、發財啊、男婚女嫁啊,這個過程中就已經埋下病根。吃香的、喝辣的,正在快快樂樂品嘗各種佳肴美味的時候,你這個病已經生成。更不用說抽煙、吸毒。自古健康長壽的秘訣,重在清心寡欲。越是簡單的生活,越是健康的生活?!靶锌唷保骸感小?,是遷流變化的意思。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,這是宇宙規律,但世人往往追求永恒:希望身體總是健康、青春永駐、愛情永恒等等,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恒的東西,世事無常,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曇花一現。愿望與無??偸沁`背,因而就有了行苦。
「八苦」。所謂八苦,即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」等這八種苦。生老病死,老與病這兩種苦不需要講,我們都知道。生苦:就是「胎獄」。十月懷胎啊,,他到這個世界上風一吹如刀割。這叫生苦。死苦:估計我們這一世誰都沒有死過第一次,雖然過去死過無量次,都忘記了,這個死可是真苦??!四大分離,苦不堪言!如同生龜脫殼,活牛剝皮。你如果修持有功,心量寬宏,又能進行一定的色身的調整,就能很自在地往生。你看玄奘大師,天王禪師,哪一個不是大菩薩再來??!可是他們圓寂的時候很痛苦,他們的苦是替眾生受苦,為什么?他為了教化眾生,而沒有時間調理色身。但是如果我們明心見性,就是痛得嗷嗷亂叫,都能往生。肉殼子痛,心不痛,明白吧?往往修外道的死得很自在,他坐在那里走,笑瞇瞇地走,還有種種瑞相。往生之瑞相不是往生佛土的標準,但是我們也要表示肯定。
?
第五種苦「愛別離苦」。戀人、親人之間、朋友之間恨不得都同生同死,可是哪有這樣的事情,這本身就是一種情執。當明白了萬法都是一個念,沒有生死的時候,你這個痛苦是不是解除了?第六種苦「怨憎會苦」。誰都不愿意跟自己有誤解、脾氣不相投、有仇有怨的人在一起。離得越遠越好,惹不起躲得起。你以「如來藏」道理觀照,一切人都是我;講第二義諦,也是過去世的父母兒女,有什么好怨?有什么好恨?第七種「求不得苦」。小孩子一出娘胎是不是就大哭一聲啊,干什么?在求啊。你這個時候搞個鈴鐺搖一搖,噯,他眼睛瞪得大大的,不哭了,求到了。你放個奶嘴把他嘴巴堵住,又不哭了。眾生一直到死都在求。唯有圣人,人到無求品自高,他沒有求了,快樂了。大不了求生極樂世界,乘愿再來,度化眾人,他沒有怨恨心。第八個苦「五陰熾盛苦」。五陰就是《心經》講的五蘊,有蘊則有妄想,有妄想就有我,有我皆苦。所以這五蘊熾盛之苦啊,既是今生苦果,又是來世六道輪回遭受苦報的根源。熾盛,就是在不斷地造業。
?
前面講的“三苦”、“八苦”是泛泛而言,講到根本,還有「五濁惡世之苦厄」,它更為深透?!肝鍧帷拱凑铡独銍澜洝穪矸治鏊暮x,是徹法源底的,從根本上開智慧。五濁,是指「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」。
?
劫濁:常見的解釋說,「劫濁」是時間的污染。這種解釋不能說錯,可是誰都聽不懂??!這個「劫濁」就是整個五濁的基礎,整個五濁的根本。這個「劫濁」就是十方法界的緣起,形成之因。
?
劫:在佛法里經常以劫來計算時間,少則幾十億年,多則百億、千億、萬億年。它是一個不定的概念。(依佛經所述,從人壽八萬四千歲開始,每過一百年減一歲,一直減到十歲,此為一減劫。然后從十歲開始,每過一百年,增一歲,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,此為一增劫。一增一減為一小劫1679萬年。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34億年。四個中劫為一大劫134億年)而且在佛法里講到時間就必然有空間,時間和空間是不能分開的。如果講的那個「劫」就是只講時間,就變成不了義法,你還聽不出來,因為你在世間法里已經養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。所以這個「劫濁」呢,就是表時時事事處處。
??????????????????????(八)
?
舍利子。色不異空??詹划惿?。色即是空??占词巧?。受想行識。亦復如是。
?
「舍利子」是對舍利弗的尊稱。舍利是印度的一種鳥,在中國也有,叫秋鷺鳥,它們的兩只眼睛特別明亮,像秋天的露水一樣。舍利弗的母親長得很莊嚴,兩只眼睛很亮,非常有智慧,所以取名叫舍利。生下舍利弗,跟她一樣聰明,也就是叫舍利子。我們從藏譯的版本可以知道,《心經》是舍利子向觀音菩薩請法,觀音菩薩答復舍利子的話。在結尾觀音菩薩說咒后,,出定后對觀音菩薩所講的法表示證明與贊嘆,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,觀世音菩薩說法即是佛說,這也表佛佛道同。
?
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:這四句話非常重要!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《心經》,其中,這四句是個口頭禪。這四句話就是講“緣起性空”,就是講「如是我聞」;就是講「阿彌陀佛」;就是講「性相一如、理事不二」;就是講「一心三藏」。
?
“色”:我們一般講有形有相的,以及能夠感知的一切覺受,統統歸為“色”。
?
“空”:指的是一切有形有相的物質、覺受沒有它固有的、獨立的自性,都是依因緣而顯現。色的自性是空的,色與空不可以分開。當你看到色的時候,你要看到空性;看到空性的當下,就要知道色的因緣。。也可以用“拿手好戲”來打比方。
?
這四句話,我們對照到通常講的藏、通、別、圓這個四教門來作一個比較。
?
藏教菩薩從有門而入,執事昧理,執相昧性——他只見色,不見空。這個色是指一切的萬法,包括后面的受想行識;這里的空,是指「空如來藏」,是阿彌陀佛的「阿」,是我們的真心本性——不可以把它說為虛空,虛空是色法。藏教菩薩執著念佛、拜佛、行善、斷惡,在有形有相的萬法上執著。修得好能得人天福報,修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,他也能超越六道輪回,但是不能明心見性33。
?
通教菩薩是離色見空性,他是執性昧相,執理昧事。他只是執著一個「阿」,他要破「彌陀」,連藏教菩薩修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隨形好等一切的善法他都要統統破除,他是滅相見性。但是通教比藏教有進步,藏教菩薩連空都不懂,壓根沒有空的概念。
?
別教菩薩承認空,也承認色,他是從「亦空亦有」二門而入,有次第性:在空才能見到空,在色才能體會到色。像《華嚴經》里說的:“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他沒有講心既是一切,一切即是心,帶有次第性。
?
那么按照圓教來講,是從「非空非有」這二門而入。他是對空說非空,對有說非有;換一種說法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即空即色」。而且當下一就是無量,無量就是一。這才是真正的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
?
下面通過“拿手好戲”來比方。比如說:手掌的五個指頭表無量萬法,佛、菩薩、天人鬼畜、牛馬豬羊、風云雨霧都在,無量的行持、善呀、惡呀都包括在內。藏教菩薩在這有形有相的萬法里執著,他行善斷惡,也叫佛,但他不知道手掌當下就是拳頭。
?
通教菩薩他眼見手掌,心里呢,他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一個真心變現出來的,但是他認為:掌不是拳,拳不是掌,色不是空,空不是色。他滅相見空性,執性昧相,認為這是大解脫。
?
別教菩薩知道掌是我,拳也是我;色是我,空也是我。同時他最大的問題,就是認為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一尊佛。他仍然有個我執——我要成佛——成佛以后我要度化一切眾生。
?
圓教則是看手掌當下就是拳頭——即掌即拳,即色即空。每一個指頭,當下就是所有的指頭,就是拳頭本身。色和空都是一個本體。既然是一個本體,它沒有任何形相跟有形相有沒有區別???沒有。所以叫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
?
所以圓教是在相見性,在性見相。圓教非常妙,聽經聞法就明白一切的萬法都是我;只要把這個我執破除掉,刻骨銘心深信不疑,他就是一步登天。在《楞嚴經》講:“決定成佛,譬如以塵揚于順風,有何艱險?又講:何籍劬勞,肯綮修證?”。,只愁悟不愁證34,只看你信不信。
?
有些同修講:「我就是相信啊,那我為什么現在不能千變萬化呀?我現在還有煩惱習氣呀?!惯@是我們普遍存在的疑惑。我們現在還有這個肉團身無明殼這個假人在束縛我們,在佛法里叫定業。但是,你里面還有一個真人,知道嗎?它已經明白了。佛在《地藏經》講——聞在本識。本識就是第七識、第八識,他已經明白了。一旦肉團身這個無明殼解體,眼耳鼻舌這六種妄想心銷亡,中陰現前,唯一的第七識當下做主,會把我們在有生之年聽聞「如來藏」道理時所證得的一切功德現量現前。這叫帶業往生。比如說一個很壞很壞的壞人,他對電路非常精通,跑到配電房去操作,他會不會觸電???不會。因為他明心見性了。雖然他很壞,他能帶業往生,是不是這個道理呀?一個人即使是勞動模范、三八紅旗手、學雷鋒標兵,但是他對電路不通,你叫他到配電房,是不是送死???,你在見道位見到的真如本性與在證道位證到的真如本性無二無別。
?
再比如:你在黑夜里前方一百步的地方看見一盞燈,你會不會又屁股轉過來往黑暗的地方跑???好,不會。所以見道就等于晚上見到燈,見到了燈你是不是進入了亮光了?進入亮光就是進入佛土,你永遠不落六道輪回;那你繼續往前走,走了一百步的時候拿到燈了,成佛了,拿到的燈是不是就是見到的燈???有沒有區別???
?
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:「受想行識」其實統統可以歸納為色法,等于也是在說:「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;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」,「想不異空,空不異想……識即是空,空即是識」。
?
「受」:受就是第一感覺,比如你突然看到燈光時的第一感受,在沒有看的時候,這種感受在不在?肯定在,它無形無相,卻又本來就在。我什么時候看,什么時候感受。
「想」:想就是只思維來分別,你看了這個燈光:「咦,這個燈光怎么這么亮啊」!這就是「想」了。那你沒有想這個燈光怎么這么亮的時候,這個「想」在不在???一定在。遇到燈光的時候一思維就現前了。
「行」:行第是第七識的搬運功夫,把前面想的東西儲存到后面的阿賴耶識里去。等你眼睛不看,念頭不想的時候,那這個“搬運功夫”還在不在啊,但是也看不見,摸不著。類似于報身功德,隨緣顯現。
?
「識」:阿賴耶識是我們的種子倉庫——當意識心通過第七識儲存到阿賴耶識倉庫之前,這個種子倉庫本來就在,我們心里。但也是看不見,摸不著。
?????????????????????(九)
?
舍利子。是諸法空相。不生不滅。不垢不凈。不增不減。
?
是諸法空相:這里有兩個字義:一個是“空”,一個是“相”?!翱铡本褪切?,就是理,就是阿、就是如;“相”就是相,就是事,就是彌陀,就是是;,是諸法如是,是諸法理事」。這個相包括「色受想行識」這五蘊,包括無量的萬法,無量的空間和時間??障嗑褪恰缚詹划愊?,相不異空;空即是相,相即是空」,這里講的就是一心三藏。
?
不生不滅:我們從生生世世以來,一會做人,一會做天,一會做牛做馬,一會做烏龜王八,一會做泥巴瓦塊,一會是風,一會是雨??雌饋砩四敲炊啻?,死了那么多次,實際上我們生了沒有,死了沒有???都是你一個“如是我聞”的“如”在隨緣變現。舉個例子:你們看天上的一朵白云飄來飄去,風吹來云朵可能變成兩朵、三朵,變成不同的形狀,也可能被吹散,不見了?;虻俏覀円?,云朵不過是由水滴、水汽聚集形成在空中懸浮的物體,被風吹散,分開來了,又聚合在一起了,這只是一種變化而已。云朵并沒有它獨立存在的、不變的自性,而是依因緣聚合而顯示生、依因緣聚合而顯示滅的,它的本質卻并沒有所謂的生和滅。生和滅只是我們心中生起的“見”。佛說我們眾生的身心也是無常地變化,有時好,有時壞……一直到你成佛。
?
成佛也是這個身心在這世間示現幻化成佛,所以你就看到二千五百多年前,、出家、修道、成佛,說法度化眾生,最后示現涅槃。然后你生起佛在與不在的問題,這是因為你心中升起的生滅見引起的。不僅是人、佛,十方法界一切萬法在這個世間出現,都是一段因緣的過程而已。但是我們執著有實在的佛,有實在的眾生,有實實在在的一切。我們要知道:十方法界一切萬法,本身都沒有自性,都是因緣而生,因緣而滅;法本身也沒有相,相是人為建立起來的。后面的“不垢不凈。不增不減”其實說的是一個道理。
?
不垢不凈:垢是指我們被污染的心,凈是指清凈的心。不垢不凈就是說沒有所謂的污染的心可得,也沒有所謂的清凈的心可得;在空相里,沒有真實存在的煩惱,也沒有真實存在的清凈。有一個“清凈“的相,就已經不清凈了。比如一杯水,人喝是水,天人看是甘露水、是琉璃,鬼呢看到是一團火,有的鬼看到是膿血。那么這杯水到底是什么東西呀?他是骯臟的,還是干凈的呢?同樣一件事情,你著到是喜悅,別人看到是煩惱。任何一樣東西都是我們心里的一種執著、妄想和分別,這叫“同分妄見”。
?
不增不減:前面白云的變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本身白云并沒有增加和減少,只是云變成云水汽,水汽變成冰等等,它的本質并沒有減少,只是依因緣而顯示變化罷了。我們以夢境來比方:夢中夢到山河大地,你體內有沒有增加一百萬斤呢?醒過來以后有沒有減少一百萬斤吶?拳頭變出了五個手指,拳頭它本身增了沒有???五個手指變成了一個拳頭,手掌它減了沒有???拳頭、手指、云、水汽、冰,都是我們自性中的一個“如”,萬法都是我們的心隨意變現的,不能被表相所迷惑。
?
事實上,我們通常都這么認為:我今生是這個樣子,這樣的行為舉止,過這樣的生活,是我過去一些業力的因緣牽引而承受的果報;前生遇到一些因緣,今生我就能夠學佛,前生積累了福報,我今生變得很富貴,如果今生做了惡,下一生就墮到三惡道……等等,你不要把做人和做狗認為是同一個作者,實際上并沒有一個恒常的“我”從這一世轉移到下一世去,而是所有業力因因緣的聚合、轉變。身體也是這樣,你千萬不要認為,我兩年前的身體帶到兩年后的今天,如果你問生物學家或醫學家,他們都會說,兩年前你身上的一切血肉等都不是現在的。你的皮膚時時在脫落,細胞時時刻刻都在更換新的。我們的心也是如此,我們的生死輪回也是如此,并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在生、在滅。
?
就像有人問《楞嚴經》里說:“一念不覺,而有無明”,無明是從一念開始的的,那這“一念”又是怎么來的?這是因為你執著法而生起的一個“開始”的見?!耙荒畈挥X”是無始而來的,如果非要說怎么來的,那從你問“這一念是怎么來的?”同時,無明就已經開始了。就像我們講宇宙無邊無際,什么叫“邊”?當你執著于有一個“邊”的概念,無邊無際就落在一個“相”里了。比方我手掌上的拇指,你知道它的邊緣,這是你執這是拇指,就有所謂邊緣,所以“有邊無邊”是因為執著法而生起的見。如果你不執著法,就沒有這種見,沒有有邊無邊這回事了。
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(十)
?
是故空中無色。無受想行識。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無色聲香味觸法。無眼界。乃至無意識界。
?
「是故空中無色。無受想行識」:這句話其實還是在說“五蘊皆空”,是說在性空里頭找不到“色”的相和“受想行識”這一“心”的相;因為在性空里無相,所以沒有一個恒常的“我”,也就沒有代表我這個身體的“色”和“受、想、行、識”這五蘊。沒有我不是說找不到身和心,而是破除我執后,他看清楚身心的真相,本來沒有所謂有我或無我這些事。這就好像你看清楚天空中的云的形狀在變化,一會像天鵝,一會像棉羊,你知道它是隨緣變化而已。也可解釋為「離一切相」,比如一個人在夢中,當你醒來的時候,你對夢中的事記得清清楚楚,但你知道那一切事物都不是實在的。我們眾生現在的生活好像在夢里,當你覺悟的時候,就是夢醒了,就知道夢中的一切都沒有實體性。這就是空中無色。這是講“五蘊”的空性。
?
后面的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無色聲香味觸法。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。亦無老死盡」。這是講《楞嚴經》里講的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以及十二因緣法實際上統統都是空性,一無一切無。
?
“眼耳鼻舌身意”是產生認知功能的本體,叫六根(也叫六入),“色聲香味觸法”被認知的對象,叫六塵(也叫六境),合稱為十二處。加上由此生起的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這“六識(也叫六界)”,合稱為「十八界」。
?
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:這里是講無眼識界,無耳識界,無鼻識界,無舌識界,無身識界,無意識界。為了簡明扼要,提煉為「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」。
?
先講“《楞嚴經》里為什么講“六入”而不直接講“六根”呢?因為它有雙重性,既可以通過第七識,進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(法塵就是腦袋里留下的語言、形象、概念等)這六種外塵境界攀緣成就色法,也可以回光返照進入第八識,自凈其意。向外塵境界攀緣時,就是《楞嚴經》里講的:“一念堅固妄想而有色法”,由我們的第七識與外塵作用,對“色聲香味觸法”六塵產生分別、執著,并形成了“眼耳鼻舌身意”這六種肉團根;同時,回光返照進入第八識時,可以修清凈心,覺察六根(入)、六塵(境)、六識(界)的空性,都是自性隨緣顯現。第七識在《楞嚴經》里叫轉相。它既能轉凡為圣,又能轉圣為凡;既能轉識成智,又能轉智成識。
?
你現在明白了萬法都是一念變現的,等到了中陰身期間肉團身這個無明殼解體,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妄識銷毀,你到時候當家做主的是第七識,之前聽經聞法的所有比量功德當下現前,你會——啊呀,當時講的萬法唯心所變,果真就是??!當下是不是就證道???那到底是在中陰身證道了,還是在明白的當下就證道了?其實我們當下往生極樂世界,是沒有中陰身的。你是成佛以后到極樂世界去,而不是到極樂世界去成佛,明白嗎?不成佛,你不能過去。這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規定的:成佛、成菩薩、成阿羅漢,都是在人道修成了以后再到佛土——而不是到佛土了以后才成佛。成佛以后叫「有余依涅槃」,還余了這個肉團身在這里。
??????????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(十一)
?
無無明。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。亦無老死盡。無苦集滅道。無智亦無得。
?
“無無明。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。亦無老死盡。”這是觀十二因緣性空。佛講十二因緣是讓我們了解眾生的生死輪回過程,所以在經典里叫做十二支,它們是: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所以這段經文應該拆開來講成:“無無明,無行、無識、無名色、無……乃至無老死”、“無無明盡,無行盡、無識盡、無……乃至無老死盡”。
?
其實就是在講“不生不滅”,本來沒有“開始”,也沒有“結束“。只是隨因緣聚合,而顯現一個我們所執著認為的一個生和滅,開始和結束。
?
佛在菩提樹下修道,具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神足通、他心通和宿命通這“五神通”后,就開始觀十二因緣。佛觀察眾生為什么會生死輪回?佛倒過來,從死開始觀察,尋找導致死的原因。我們會認為人老了、病了,以及各種天災人禍等因素造成人的死亡。佛說不是,是因為有生,如果沒有生,就不用死;為什么會生?佛發現生是因為過存在很多業,而這些業力因果要兌現,叫“業有”;為什么會“有”?佛觀察發現業有是因為過去造這些業,因為執著,形成果報,稱為執取。為什么會執???佛發現因為有愛,愛就是貪愛,包括對“我”的愛和對各種“境界”的愛;為什么會愛呢?佛說因為有受,受就是感受。感受分為苦受、樂受等等。眾生追求自己喜歡的感受就產生種種貪愛,而對不喜歡的感受就產生嗔恨!為什么有感受?佛發現到因為有接觸,就是心跟境接觸。如果心沒有跟境接觸,就沒有感受;心跟境為什么會接觸?佛發現因為有六入,六入也叫做六根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那么六根怎么來?佛進一步觀察六根是在母胎里形成的,它叫做名色?!懊笔恰笆芟胄凶R”四種意識心,屬于心法?!吧笔恰暗厮痫L”四大,屬于色法,合起來叫“名色”;那“名色”(胚胎)從哪里來?佛觀察原來在中陰身有個識入胎。這個“識”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,當與他有緣的父母在行房的時候跑進胎里面去了;第八識為什么會入胎?因為過去造種種業,在中陰身階段,第八識里最強大的一個末那識(第七識)執著他與父母有緣,就來入胎,這叫做行,也就是第七識的搬運功能;為什么有這產生這種業行呢?因為過去有種種貪、嗔、癡等煩惱--無明;這就是十二因緣的源頭。佛這樣觀察眾生的業力因果,流轉是這樣子來的,這叫做逆觀十二因緣的流轉門。
?
這十二因緣講明了三件事情,那就是迷惑、造業、受生輪回。因為輪回,然后再迷惑、再造業、再輪回。在輪回的緣起法中,其性本空,沒沒有實體性。佛在菩提樹下觀察十二因緣之后,反問自己這十二因緣的輪轉能不能停止?結論是:如果沒有“無明”就沒有“行”,沒有行就沒有“識”,沒有識就沒有“名色”,沒有名色就沒有“六入”,沒有六入就沒有“觸”,沒有觸就沒有“受”,沒有受就沒有“愛”,沒有愛就沒有“取”,沒有取就沒有“有”,沒有有就沒有“生”,沒有生就沒有“老死”,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。“無無明,乃至無老死。”意思是:沒有實在的無明煩惱及生死輪回。“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盡。”意思就是在性空里沒有實在的眾生在生死輪回,也沒有實在的眾生在解脫生死。本來就沒有十二因緣這個東西,十二因緣都是妄想打出來的。但是,有些小乘學者迷惑佛所說必是真實,就執著十二因緣是實有十二個法在輪回流轉。所以,如果一個人沒有聽過《心經》,沒有聽過大乘佛法,那就得從十二因緣為他說起。
?
對小乘人講十二因緣,還要破除一個“常見”。所謂的輪回生死,是因緣的相互作用而已,并不是它們自己能夠生起來的。沒有一個個體在獨立完成生死輪回,而是一段的業力因果在完成這一生的生死,另外的業力因果完成另一段生死,這兩段的業力因果是不同的。就比方說,如果我前世造了一個業,今生做出家人。過去我還造了另一些業,下一世要還債去做某某人的妻子。但如果我今生的業力夠強,我修得好的話,我要去做人家妻子償還欠丈夫的債的因緣就不會兌現。也就是說,我這生的業力夠強,它會引發出另外一些因果,受另一些果報。它是一系列一系列地在一起活動的因果,并不是有個獨立的個體在作用。當你弄清楚十二因緣時,你就明白這輪回不過是某一系列的因果的暫時狀態,并不是自古以來有個我從前世輪轉到今世。佛給我們講無我,并不是證悟后才無我,而是本來就是無我的,不管你證悟不證悟。只是因為你執著有我在生死輪回,佛才為你講述十二因緣。
?
對大乘人說十二因緣都是因為妄想打出來的——看上去我們是通過自己造業,通過父母生育,而形成三世果報;那想一想,在沒有造業、在我們沒有父母之緣而生之前,這個十二因緣在不在???在,就在我們的心中!都是我們自己的一個念變現,父母也是一念變現,造的一切業也是一念變現,我們自己受的果報都是一念變現。真心中本來就具備這種性具功德,它隨十二因緣而顯現為三世因果報應。
?
?
“無苦集滅道”這是觀四圣諦空。即是苦圣諦、集圣諦、滅圣諦和道圣諦,簡稱為苦諦、集諦、滅諦和道諦。這是小乘佛法的基本教義,很此修行可以證阿羅漢果。
?
(一)苦諦:說明世間是苦果??嗫梢苑譃槿啵嚎嗫?、行苦、壞苦;以及八苦:生老病死苦、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滋盛苦。佛說:“我來這個世間是要告訴眾生這個世間是苦的果報,你們要趕快出離?!狈饋磉@世間度眾生不是要你享受更多的快樂,也不是要你去極樂世界享受更加舒適的生活,而是要讓你認清楚這個世間到處都是苦的果報。但如果你執著在極樂世界感受器官給予你的是樂受,你就覺得快樂,而事實上還是行苦的有為果報。所以如果有人認為“在極樂世界很快樂”是佛法,那是邪見。感受器官給予的快樂并不是真正的快樂,因此佛說世間沒有所謂的真實的樂,只有感官的反應罷了。
?
(二)集諦:說明集是苦的因。我們過去造種種業、種種煩惱,形成了我們現在受苦的果報,這是苦的根源。其實就是“五濁”:劫濁、見濁、命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。前面已經講過了。
?
(三)滅諦:說明解脫與證果。怎樣解脫不同層次的苦,解脫煩惱、解脫苦的果,就是證果的種種現象,乃至證得涅槃是怎么一回事,這就是滅諦。佛告訴你世間的苦是可以解脫的,可以證到涅槃的。
?
(四)道諦:說明離苦的道路。道即道路,由此可以脫苦,如八正道、六波羅蜜等。
?
這里重點講一下道諦的內容。先講八正道:
?
八圣道指「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進、正念、正定」,這是證得小乘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,是四圣諦中道諦的最重要修行方法。
?
第一個圣道叫「正見」。正見就是佛知佛見(小乘法指四圣諦法,大乘法指一乘實相),與世間法相對照,屬于世界觀問題。所謂世界觀,就是我們怎樣從全局上、根本上、戰略上來把握對世間萬事萬法的認知。世界觀的改變是一個根本的改變,也就是講心法上的改變!一切都是受心法的支配,叫「正見」。正見是下面七種正道的基礎。
?
講到正見,就要講講什么是正信,什么是迷信。無論是迷信和證信都有過去世中的功德福報,不然你連迷信都不信。迷信是把佛法當作一種宗教信仰,也可以說加法修行。修無量的法門,越多越好:又會念佛、會禪修、會密法、持咒、放生、火供、施食等等,迷信也很殊勝,你能迷信你就有救,就與佛能結下法緣,你能得到人天福報,但不能了生死。恰恰相反,如果執著了人天福報,反而障礙了解脫。修人天福報叫“三世冤:今生修,來世享,三世墮。所謂正信,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。你對“萬法唯一人一念當下變現”這一句話刻骨銘心,時時觀照,就是正信。正信佛法也是減法修行,越是真理越簡單“假傳萬卷書,真傳一句話”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講“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,是名魔業”,什么是菩提?菩提就是覺,如何是覺?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知道“萬法唯一人一念當下變現”。
第二個圣道叫「正思維」。在正見的其指導下,我們對于自身以及對于周邊的社會環境、人事環境、自然環境,怎樣去看,怎樣去思考,怎樣用心來分析,叫「正思維」。
?
第三個圣道是「正語」。不妄語,不兩舌,不惡口,不綺語。一個人只要開口講話,就是在做宣傳,不是對這個世界的吉祥加持,就是對這個世界的污染。修行人不見他人過,不講人我是非。當然我們有備而去,有意度化一些人,你不妨用一些世間俗話跟他套近乎,這另當別論,那叫智慧。佛法論心不論。
?
第四個圣道叫「正業」,這不是指正當的職業,而是正當的行為。即戒殺、戒淫、戒盜等行為就是正業。
?
第五個圣道是「正命」。特指修行人所從事的職業。在佛法里分兩種業:一種叫白業,一種叫黑業。所謂白業,就是五金啊、蔬菜啊、織布啊,等等有益于社會、有益于眾生身心健康的職業;那么如果是殺豬宰羊、販賣肉魚、開歌廳舞廳、開賭館、涉及到殺生、傷風敗俗的職業,統統叫黑業,必受惡報。
第六個圣道叫「正精進」(或叫正勤)。這里的「正精進」是表質量,如果不講究質量,你越精進越糟糕,背離真心本來面目越遠。在華法道場,提出四種精進:
?
一者,擇法精進。佛在《楞嚴經》講,一個殊勝法門與一個劣等法門的功德比例是「日劫之倍」,修一天正法勝過你修劣等法無量劫?!斗ㄈA經》講,一念信解如來藏,勝過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這五度功德。也就是說,一念信解如來藏,勝過修無量法門。你想真精進嗎?趕快讀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?!斗ㄈA經》即使一句不懂,讀了以后也能到天堂去,享人天福報都不得了??!35你能一念信解《法華經》,當下蒙佛授記。,一念等于你修行無量劫。
?
二者,擇土精進。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講,在娑婆世界修行1天勝過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100年。而極樂世界一天等于娑婆世界一個大劫,這個帳你算算。往生極樂世界以后,是賴在那里享清福,就等著成佛?還是回到娑婆世界來,采取積極的態度,爭取早日成佛?有人感到奇怪:「啊,極樂世界還不如娑婆世界???」這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來講。你愿意享清福,永遠不落六道輪回,那就在極樂世界;你想趕快成佛,那就到娑婆世界——因為極樂世界太快樂,沒有苦樂、明暗種種對比;沒有對比就不容易開智慧,就不容易奮發圖強。希望受持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的同修,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后,跟阿彌陀佛打一個招呼,再見,速回本土教化眾生。
?
三者,勸持精進。勸一個人修行要勝過你自己精進?!斗ㄈA經》講得很清楚。一個人聽了《法華經》出來以后,他告訴張三,張三又告訴李四,李四又告訴王五,王五又告訴趙八,到第50個人,第50個人他只是聽到而已,還沒有對別人傳法——這一個人的功德不可思議啊——勝過七寶滿虛空供養大千世界無量的眾生,無量的眾生供養到80歲以后,再令他們證阿羅漢36。這第50個人的功德尚且如此,那你的功德是多大?你無法想像。
?
四者,發心精進?!洞蠓綇V佛華嚴經》有講,在〈發心功德品〉說,在無量法門無量功德中,發心功德最大37。發心分兩種:一是「方便菩提心」,二是「真實菩提心」。方便菩提心是善心,就像阿難那樣。阿難之所以無量劫以來不落三惡道,就在于方便菩提心很圓滿,他總是想著別人;真實菩提心就是明心見性。明白如來藏道理,你這個菩提心一發不可收拾?!赴l」即是成就、爆發,一念明白十方法界萬法都是你,就是供養了一切佛,你就是一切佛。
?
第七個圣道叫「正念」。在圓頓法中,只要明白「如來藏」的道理,你心開意解,頭頭是道。頭頭是道即是要求我們念念在道,境界當前,一念之觀,想都不要想,自性就流露出分別智慧。富樓那尊者為什么說法第一???他就是正念,以音聲輪教人,講經說法想都不用想,出口成章,是表這個法。這是一種功夫,就靠我們時常提起觀照。別人騙你五百萬,你的煩惱心都生不起來,這叫正念。如果開始起了煩惱,然后想想,騙子是誰???我是誰???五百萬又是誰???哦,都是我一念變現出來的,這就叫正思維。落入正思維已經比正念低了一個等級,這是我們成就的功夫。講經說法也是的,往往我們講了一個妙法的時候,不需要思維的,信口開河,講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講的什么,這就是正念,叫自性流露。你如果照著稿子來念的話,不叫正念,最多叫正思維,不容易開智慧,也不容易叫別人開智慧。
第八個圣道叫「正定」。小乘法的正定從初禪到滅盡定都有,都是攝心一處,保持寂靜,不向外馳散,它有一個“入定、住定、出定”的過程。這里的「正定」不一樣,「法華三昧、楞嚴大定」是「一切禪定之王」,是性定,自性本定,時時在定中。唯有「法華大定、楞嚴大定」稱為「正定」,這叫“定中之王”38。
?
「無苦集滅道」:講到究竟義,這苦集滅道不能說無,也不能說有,而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隨緣顯現?!缎慕洝分v述四圣諦是要讓我們知道世間的因果和解脫的因果,而這種種因果里并沒有實在的法??梢哉f是“空中無苦、集、滅、道”,為什么?這要從下一句“無智亦無得”中得到答案。
?
「無智亦無得」:“智”在這里是表最圓融、最圓滿、最究竟的智慧?!暗谩痹谶@里是指通過修行而獲得成就。一個真正解脫的人,當他在解脫之前他看清楚并沒有實實在在的人在解脫,解脫后也沒有人。換句話說,如果一個人真正證悟到解脫,他不但看到自己沒有實在的本體--眾生性或佛性,也看到別人沒有所謂的實在本體--眾生性或佛性。佛法里說,一切諸佛都發愿度盡一切眾生,但是很多佛成道了,為什么還有我這個眾生在生死輪回呢?原因是在當佛成道證悟之后,發現沒有實在的眾生,所以佛說實在沒有眾生可度。那你又會想:不對呀!,不是說法度化眾生四十九年嗎?佛為了破除你這個執著,就進一步說佛沒有說法。你又會想:明明有浩瀚如海的三藏十二部經典,怎么沒說法?這都是因為你執著他是某某,某某在說法,某某在度化眾生而生起的見。
?
《心經》有九個版本,如果你去參考其他的譯本,有些版本在“無智亦無得”的后面,多加了“亦無不得”。但是我們用圓教法講“無智亦無得”時,我們不能執著為“無”,也不能執著為“有”,也不能執著有“非有非無有”。講有講無都是一種“見”,為什么?真心本來面目哪是你見到的?等你見到了就有了二,明白嗎?你見也有,不見也有——所以說佛成佛以后,他還要破除中道之義:不住有,不住空,連中也不住。所以這個「無智亦無得」,解釋為成佛、證涅槃、證菩提,不從修得。
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(十二)
?
以無所得故。菩提薩埵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。心無掛礙。無掛礙故。無有恐怖。遠離顛倒夢想。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?
大家看看,《心經》從凡夫的五蘊(照見五蘊皆空)、六入(無眼耳鼻舌身意)、十八界(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)到小乘的四圣諦(無苦集滅道)、十二因緣(無無明。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),再到菩薩的六度萬行(依般若波羅密多故),最后會相歸性,回到一心三藏——究竟涅槃。從次第到圓融,在《心經》里把它說了個底朝天。
?
「以無所得故」就是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」都是講因;「心無掛礙,遠離顛倒夢想。究竟涅槃?!苟际侵v果。以此菩提之因,證涅槃之果。前前為因,后后為果。
?
心無掛礙:「掛」是從縱向的時間上來看,想想過去,想想未來,牽掛在心里都是一種障礙。凡夫活在過去、未來,圣人念念活在當下;「礙」是從橫向的空間上來看,我們周邊環境、人事環境、社會環境、自然環境,心跟外境打妄想,搞分別執著。所以這無非是從三世十方、時間和空間上來看我們的心態清凈不清凈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到底是什么?十方法界一切萬法誰又不是誰???當我們明白了十方三世一切萬法都是當人當下一念變現,他還需要瞻前顧后地掛礙嗎?
?
無有恐怖:因為心里沒有掛礙了,所以也沒有恐怖。最大的恐怖是不是對生死和得失的畏懼???講到生死,我們總是害怕一些壞人、妖魔鬼怪。那妖魔鬼怪變是誰變的?它就是我們自己。不管是清醒的時候也好,夢中也好,定中也好,你看見佛從天而降,可不要去頂禮:「哎呀,我的媽呀,老佛爺呀,你終于來了!」而看到那個呲牙咧嘴、青面獠牙的妖魔鬼怪,你也不要害怕,都是你自己。對于這種情況,禪宗的辦法是“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”,對境界一概不理,你什么事也沒有;圓頓大教則是“佛來佛度,魔來魔度”,你可以居高臨下度化他:“你不要作鬼啊,知道嗎?你就是我,我就是你啊,好好聽我講經”。走到哪里,“如來藏“傳到哪里,真理不可戰勝,十法界戰無不勝。就怕你攀緣,你一攀緣就會有恐怖。你對佛菩薩那種莊嚴相有非常強烈的攀緣感,你必然對魔鬼就會有恐怖感。走火入魔就是因為這個原因。走火入魔的人他不認為自己走火入魔,還以為是明心見性了,證果了。
?
所以「心無掛礙」,你不要僅僅是理解為不掛礙煩惱,連菩提都不掛礙了。菩提、煩惱是不是一個東西???可不要說:“哎呀,我證到了菩提了,我明白了一心三藏了!”,然后很高興很得意的樣子,你這就是一種執著。但是執著與解脫知見要分開。解脫知見——我明明知道我解脫了,但是我不執著這種解脫,這有什么奇怪的?所以「無有恐怖」,是沒有恐怖,也沒有歡喜,這種歡喜也是凡夫的一種情執。
?
「遠離顛倒夢想」: 顛倒,就是背于常道、真理。在佛法里說的顛倒,一般是指凡夫的的四倒與二乘的四倒,合稱為八顛倒。凡夫執著為生滅之法為常、樂、我、凈,二乘行者認為永寂涅盤之法為非常、非樂、非我、非凈。
?
凡夫的四種顛倒:
?
以無常為常:這是音對于世間無常的法,我們生起的“常見”。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由因緣合和而生的。叫“依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,于剎那間生滅”,因為有為法沒有一刻不在變化,也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,所以才叫作無常。例如我們的身體,是五蘊和合的假有,是無常的,可是眾生不覺,因此每天執著我的身體、認為我昨天的身體,就是我今天的身體,上午的身體,就是我下午的身體。等到大限一到,才知道手忙腳亂;
?
以眾苦為樂:世間五欲之樂都是招來苦果的因,凡夫不知道這個道理,總覺得這很快樂。比如“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”,這些都是苦的根源,因這而產生的快樂,時刻都在遷流變化??墒欠卜虮娚鷧s沉其中,當成快樂;
?
以無我為我:如果真正有一個“我”,必須具有自主性、主宰性、必然性、永恒性、獨立性;但是凡夫執著為我的,是我的身體、我擁有的物質和我的感覺和見解。但這些都是無常的,都是隨各種外將條件在變化的,是無法自主的;
?
以不凈為凈:不凈就是污穢、鄙陋、丑惡、過罪等的總稱。但是凡夫不知道,妄生貪著,執以為凈。比如,一般人吃魚、吃肉,當成美味佳肴,如果把它當作尸體,如何敢吃?
?
二乘人的四種顛倒是另一個極端:
?
以真常為無常:世間上,雖然一切有為法都是遷流無常的,可是從自性上說,卻有一個不變的真理。佛性常住不離,具有“歷三世而不遷,混萬法而不變”的德性;
?
以真樂為眾苦:佛陀樂于遠離人世間生死逼迫之苦,而樂于回歸到大光明藏的寂滅清凈中。把這也計為無樂,也是一種顛倒;
?
以真我為無我:五蘊和合的“我”雖然是不真實的,可是這個“我”可以借假修真。佛陀雖在人間,但早已沒有凡夫的“妄我”。二乘羅漢把佛性真我也妄計為無我;
?
以真凈為不凈:佛陀遠離人世間濁垢而常住清凈法身,二乘不明此理,故計為不凈。
?
凡夫對于世間的顛倒,就是太認真了,太執著為常,太樂觀得意了;二乘人則是太消極了,太執著世間為無常,這都是顛倒。我們要不執空、不執有,說到究竟,連中道也不能執著。這就到回到“一心三藏”的心法了。
?
遠顛倒夢想,他有沒有講斷除顛倒夢想???斷除了顛倒夢想,就斷除了菩提涅槃。顛倒夢想當下都是我們自己。所以成佛成菩薩不在于你斷除不斷除,只在于你是否懂得煩惱習氣,能否自在把握、轉換煩惱習氣為菩提智慧。所以這個「遠離」,你明白了它是顛倒妄想你就是遠離,否則你越“斷”越情執。
?
究竟涅槃:菩提薩埵的究竟涅槃就是指無住涅槃。就像前面所講的,小乘人的四種顛倒。阿羅漢破除了“人我執”,知道這個肉身不是我,認為證得一個人我空,再也不來六道輪回,他認為就是究竟涅槃;到了通教乃至別教認為破相歸性,破除了一切所有之相,破除了“法我執”,證入那個空如來藏,認為就是究竟涅槃;而圓教菩薩,人我空也是我,法我空也是我,他可以隨緣變現有,也可隨緣變現空,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。
?
「涅槃」從四種角度來解釋:
一者,自性清凈涅槃。十法界森羅萬相、千變萬化,沒有哪一法不是涅槃。十法界在沒有現相之前,它是不是一個念吶?萬法都沒有生滅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我們一個念。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被妄想心“調虎離山”了,離開了什么山???涅槃山。所以佛開示宇宙人生的真理,再讓我們回到涅槃山。我們既然能夠出來,是不是就能夠回去呀?有來路必有去路。這是講第一種涅槃,叫性凈涅槃。
二者,有余依涅槃。余了什么?余了這個肉團,依了什么?依這個肉團身來度眾生。但他已經證到涅槃了。佛當年三十一歲證果,講經四十九年。佛這四十九年的住世,就叫「有余依涅槃」,在三十一歲他已經成為圓滿之佛,但是肉團身還在示現,但仍然要依靠肉團身來弘法利生,或者進一步成就自己。
?
三者,無余依涅槃。佛當年八十歲的時候,在菩提樹下以三昧真火焚化自己肉團身,歸于空性大光明藏,叫「無余依涅槃」。
?
四者,無住涅槃。怎么無住呢?既不住涅槃,也不住生死。不住空,有住有,也不住中流。也就是“無智亦無得”。如果菩薩證悟到無所得的時候,就證悟到沒有所謂一個法可得,所有的法都是一個因緣聚合的假名而已。菩薩行者明心見性以后,他就在幻化生死里邊來來去去,在世間跟眾生結種種因緣。根據經典說,菩薩達到無住涅槃后,他可以現任何身,在任何地方度化與他有緣的眾生。這就是“自在”,能在娑婆世界或他方世界來往生死,隨因緣以應化身示現,度化眾生。所以大乘經典里說,“”,,。
?
三世諸佛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
?
“三世諸佛”是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諸佛菩薩。諸佛菩薩從最初發心,中間修菩薩行,直到最后成佛,無不是依般若為先導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?!赴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」是最常見的一個名相概念。如果簡單地把它用漢語來對照解釋:「阿」就是「無」,「耨多羅」就是「上」,「三」就是「正」,「藐」是「等」,「菩提」是「覺」。所以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這句話翻譯成漢語,叫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即對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確覺悟。
?
這里包含三個層次:第一個層次,就是“正覺”。正覺呢,聲聞、緣覺可以證得。有了正覺,可以破除三界六道中那種粗重的見思煩惱(即五鈍惑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),證得阿羅漢、辟支佛以上的果位,永遠不落六道輪回;“正等正覺”這種菩提屬于大乘智慧,已經明心見性。它不僅破除了粗惑,而且破除了小乘果位上那種微細煩惱(也稱為塵沙煩惱),但還沒有圓滿;到了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是表極果如來的果位?!笩o上」,它沒有上下、內外、左右、前后,沒有空,沒有有,無住無不住。
?
講到三世諸佛,我們要懂得觀照,就是培養我們對所有眾生及一切周邊環境的恭敬心。比如說,我們在拜佛的時候,那些狗啊,貓啊,在拜墊前竄來竄去。你要不要去趕它們???當然不要,我們在拜什么佛???是不是拜三世諸佛呀?貓狗都是未來佛呀。不僅貓、狗,連一顆樹,一塊磚我們都要拜。這是從第二義來說,從第一義來說,他們是誰???都是當人當下一個妄想變現出來的。你拜他們是拜自己,是培養恭敬心,培養清,凈心。
?
但是要注意,,用錯心。既然一切都是一念變現出來的,那恭敬不恭敬都無所謂。這叫“惡心持法,罪加一等”,必然要受報應。從第二義來說,諸佛菩薩,一切人天鬼畜都真實不虛。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,就是佛也不能違背世間的因果,佛成佛也是順著世間的因果。在你成佛以前,你就你,佛就是佛。佛是一個真正的身、口、意沒有過失的覺悟者,在人、天的一切阿羅漢、菩薩等等都不能跟佛比擬,佛的言行思想都沒有過失;阿羅漢、菩薩則不然,言行舉止沒心想去損害他人,但是有時無意間可能會損害到他人,這就是有過失。佛能夠知道眾生的一切心念,有辦法糾正它,甚至與佛沒有緣的人,佛都知道什么時候度化他,這就是佛的身、口、意無過失。但佛不是無所不能,佛是一切智者,無所不知,不是無所不能。
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(十三)
?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。是大明咒。是無上咒。是無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。真實不虛。
?
咒是不能拿來翻譯的,只能相應。中國近代佛教領袖圓瑛大師有一個比方,說:顯教就像醫生開藥方給你,你按藥方去拿藥,按醫生說的方法去煎藥、去喝;密教呢,就是醫生直接給你開好了藥,你不要問什么藥,你只要相信醫生,按醫生交待的方法去吃就好了。你如果去破解藥方,那藥的功效就喪失了。所以,在密宗特別注重持咒的修持法,根據密宗的說法,當一個人要修持咒的時候,必須完成身、口、意三密,叫做“三密相應”。就是在念咒的時候,必須口念咒,發音要準確。身要結咒的手印。意念要觀想跟咒有關的色彩和圖像。持咒能夠做到三密相應,成就很快。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有幾個,我們不好說,僅僅一個口密,都很難做到,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發音。但就算是不能做到三密相應,對于能持咒的人,有持咒的福德,我們也要贊嘆。一方面能夠攝受定力,調理色身。持咒的人身我有光,開天眼的人看得到;另一方面,持咒也能化解一些障礙。凡欲求福、息災、神通妙用、或利益人、或損惱人,都可從咒力中獲得,發揮很大效力。
?
有人會說,《心經》明明是經,為什么又說為咒呢?因為咒是無量義,是秘密義,是尊重義。咒在印度話叫陀羅尼,其意是“總持”,總一切法,持無量義。咒能持能遮,能令善法不散失,令惡法不生起。拿《心經》的般若來比喻咒,正顯示了般若具有這些咒的功德和妙用。
?
“大神咒”:是具大神力的陀羅尼,表般若具有極大的力量、神通力;“大明咒”:“明”是圓滿的智慧的意思,表般若能破一切黑暗愚癡;“無上咒”:無上是表般若為一切法門中最圓融、圓通、圓滿。
?
這是對《心經》這一心地法門的高度肯定。我們要注意,這里的「大」字,由摩訶翻譯而來。前面從時間、空間、萬法、萬相這四種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大。簡而言之,這個「大」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。是絕待之“大”,而不是世間的對待法里大小的“大”。具有圓融、圓通、圓滿之意,指的就是“一心三藏”;同樣,這里的“無上”,也是表沒有上,沒有下,沒有大,沒有小,沒有一切的分別。表“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”之意。不能把它解釋為世間對待法的“無上”,說它是世界冠軍、是第一名、它最高超;“無等等”,這也是進一步重復不二法門,表“法外無心,心外無法”之意,無量即是一,一即是無量。
?
“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”:仍然是在重復《心經》開頭的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這里是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開了智慧了;然后「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」。講的是同一回事,有因上的修行,有果上的成就。而且是“花開蓮即現”,既因既果,因果不二,明白一心藏的道理,當下成就。
?
當懂得了一切萬法都是我們一個念變現,你面對一個過去恨的人,現在還恨他嗎?當懂得不生不滅的道理,你克服了對死忘的恐懼心,你這個苦現在解除了沒有?當下解除??!也就是說:明白了「如來藏」道理,你在順境、逆境,在富貴、貧賤之位都是快樂,沒有不快樂。你能看到別人積德行善,能隨喜都是一種快樂。這就是能除一切苦。關鍵在于能不能把持好這個心。否則的話,說明你對這個道理還不透徹乃至還不懂,這要靠自己的智慧來悟。
?
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。即說咒曰。揭諦揭諦。波羅揭諦。波羅僧揭諦。菩提薩婆訶。
?
「故說」,也就是說明白了《心經》的法義,所以現在來說這個「咒」,「咒」就是表達經文的含義?!附浺燥@為用」,就是經文顯說妙用;「咒以密為用」,「咒」是以秘密含藏之義為用。咒文四句話,共計十八個字。也就是說這十八個字就包含了《心經》不可思議的秘密妙用。
前面說了,咒是密語,要三密相應,不需理解,不能翻譯。但也有人解釋,這只是一種方便。解釋為:“去吧、去吧!去到涅槃的彼岸!大家快去,迅速的成就正覺!”
?
好,《心經》我就講解到此圓滿。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。我等與眾生,皆共成佛道。
?
?注釋:
1.《楞嚴經·卷七》:且汝宿世,與摩登伽,歷劫因緣,恩愛習氣,非是一生,及與一劫,我一宣揚,愛心永脫,成阿羅漢;(注:愛心永脫,是聽佛講了四圣諦時當下證三果,成阿羅漢是聽文殊菩薩偈頌當下證四果。具體參照《楞嚴經講義·圓瑛大師·著》)又,《楞嚴經·卷六》:普會大眾,天龍八部,有學二乘,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,其數凡有十恒河沙,皆得本心,遠塵離垢,獲法眼凈。性比丘尼聞說偈已,成阿羅漢。
?
2.《過去現在因果經·卷三》:,阿若憍陳如于諸法中,遠塵離垢,得法眼凈。時虛空中,八萬那由他諸天亦離塵垢,得法眼凈。
?
3.《過去現在因果經·卷四》:時舍利弗。聞阿舍婆耆說此偈已,即于諸法,遠塵離垢,得法眼凈。見道跡已,心大踴躍,身諸情根,皆悉悅預;
爾時,世尊為舍利弗及目揵羅夜那,廣說四諦。二人即得阿羅漢果。又復為彼二百弟子,廣說四諦。即于諸法,遠塵離垢,得法眼凈,乃至亦成阿羅漢果。爾時世尊,即與一千二百五十比丘,皆大阿羅漢。
?
4.《楞嚴經·卷十》: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,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,乃至窮盡十方無間,靡不經歷。能以一念,將此法門,于末劫中開示未學,是人罪障應念銷滅,變其所受地獄苦因,成安樂國。
?
5.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,八萬四千菩薩,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;說是妙音菩薩品時,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。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,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;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,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,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;佛說是普門品時,眾中八萬四千眾生,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;說是陀羅尼品時,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;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,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,于諸法中,得法眼凈。
?
6.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:爾時,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:阿逸多,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,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,得無生法忍;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,得聞持陀羅尼門;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得樂說無礙辯才;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;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;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;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?
8.《楞嚴經·卷七》:云何汝等在會聲聞,求最上乘,決定成佛,譬如以塵揚于順風,有何艱險?
?
9.《楞嚴經·卷四》:勝凈明心,本周法界,不從人得,何藉劬勞,肯綮修證?譬如有人于自衣中,系如意珠不自覺知,窮露他方,乞食馳走,雖實貧窮,珠不曾失;忽有智者指示其珠,所愿從心,致大饒富,方悟神珠非從外得。
?
10.《楞嚴經講義·卷九》(圓瑛大師·著):肯綮修證,即勞筋苦骨,勤勇修行之義。佛意但能達妄本空,妄空真顯,何必求索妄因,劬勞修斷,而冀證入耶?此段文乃是頓教法門,直指向上一著,無修無證,需善體會,不可錯解。
?
11.《法華經·化城喻品第七》:諸比丘,是人所經國土,若點不點,盡抹為塵,一塵一劫,彼佛滅度已來,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,我以如來知見力故,觀彼久遠,猶若今日。
?
?
12.《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》:舍利弗,我今亦復如是,知諸眾生有種種欲,深心所著,隨其本性,以種種因緣、譬喻言辭、方便力,而為說法。舍利弗,如此皆為得一佛乘、一切種智故。
?
13.僧問云門:如何是佛?門云:干屎橛。干屎橛者,拭人糞之橛之干者。取至污穢之意。見會元十五、無門關二十一則。
??
14.《達摩大師血脈論》:問曰:若不見性,念佛、誦經、布施、持戒、精進,廣興福利,得成佛否?答曰:不得。又問:因何不得?答曰:有少法可得,是有為法,是因果,是受報,是輪回法,不免生死,何時得成佛道?成佛須是見性,若不見性,因果等語,是外道法。若是佛,不習外道法。
?
15.《法華經·譬喻品第三》:若人不信,毀謗此經,則斷一切,世間佛種?;驈惋A蹙,而懷疑惑,汝當聽說,此人罪報。若佛在世,若滅度后,其有誹謗,如斯經典,見有讀誦,書持經者,輕賤憎嫉,而懷結恨。此人罪報,汝今復聽。其人命終,入阿鼻獄,具足一劫,劫盡更生,如是展轉,至無數劫。
?
16.《楞嚴經·卷四》:菩提涅槃,尚在遙遠,非汝歷劫辛勤修證,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凈妙理如恒河沙,只益戲論。
?
17.《法華經·信解品第四》》今日,世尊令我等思惟,蠲除諸法戲論之糞,我等于中,勤加精進,得至涅槃一日之價。
?
18.《法華經·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:復次,常精進,若善男子善女人,如來滅后,受持是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意功德。
以是清凈意根,乃至聞一偈一句,通達無量無邊之義。解是義已,能演說一句一偈,至于一月、四月乃至一歲,諸所說法,隨其義趣,皆與實相不相違背。若說俗間經書、治世語言、資生業等,皆順正法。
??
19.《楞嚴經講義·卷十二》:妄凈真純,惟一絕待真心,到此則徹法底源,一真一切真,無妄可對;不真即是妄,故曰不真何待?
?
20.《法華經·見寶塔品第十一》:若立有頂,為眾演說,無量余經,亦未為難。若佛滅后,于惡世中,能說此經,是則為難。若持八萬,四千法藏,十二部經,為人演說,令諸聽者,得六神通。雖能如是,亦未為難。于我滅后,聽受此經。問其義趣,是則為難。
?
21.《法華經·法師品第十》:若是善男子善女人,我滅度后,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,乃至一句。當知是人則如來使,如來所遣,行如來事,何況于大眾中,廣為人說?
?
22.《達摩大師血脈論》:若不見性,說得十二部經教,盡是魔說。魔家眷屬,不是佛家弟子,既不辨皂白,憑何免生死?
?
23.比較著名的有“法華七喻”。即:1.火宅喻:出自譬喻品。2.窮子喻:出自信解品。3.藥草喻:出自藥草喻品。4.化城喻:出自化城喻品。5.衣珠喻:又云系珠喻。出自五百弟子受記品。6.髻珠喻:又云頂珠喻。出自安樂行品。7.醫子喻:又云醫師喻。出自如來壽量品。
?
24.《楞嚴經講義·卷九》: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,十界諸法,惟依藏心之體為體。離此心,而無片事可得,是謂塵塵混入,法法圓通,一真不動,應用無限。
?
25.《佛藏經·卷四·囑累品第十》:惡魔及諸眷屬皆大憂惱,如墮十六種大坑,大啼哭言:瞿曇沙門知我覺我,我常長夜。愿佛滅后,破持戒者,助破戒者,欲令諸惡比丘不知佛法,但知讀誦。我欲于佛法中破安隱心,語言此非佛法,無有義趣。
?
26.《楞嚴經·卷九》:又以此心澄露皎徹,內光發明,十方遍作閻浮檀色,一切種類化為如來,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,千佛圍繞,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,此名心魂靈悟所染。心光研明,照諸世界,暫得如是,非為圣證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;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
?
27.《法華經·譬喻品第三》:若有聞者,隨喜頂受,當知是人,阿惟越致。
?
28.《般若心經講義》:“行”即菩薩因地所修清凈法行,用耳根工夫,反聞聞自性。
?
29.《楞嚴經講義·卷十五》:照字是起智觀照,做入流照性,背塵合覺之工夫,即修證了義。緣心自在,隨緣普應,或冥應,或顯應;心得自在,任運利生,即諸菩薩萬行。得三摩地,即得首楞嚴大定。
?
30.《楞嚴經·卷五》:我觀世間六塵變壞,唯以空寂修于滅盡,身心乃能度百千劫,猶如彈指。
?
31.《楞嚴經講義·卷八》:世間地大,不出妄心,堅執所感,可見地大之種,乃是無明妄心,一念之堅相耳!
?
32.《楞嚴經·卷二》: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,唯心所現。汝身汝心,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。
?
33.《楞嚴經講義·卷一》:著相之修,為事相之染修,著相之證,為新成之實證,未悟圓理,均非了義。
?
34.《楞嚴經講義·卷十五》:此阿難一類之機,所知障輕;故能頓悟;而煩惱障重,故未能頓證。且圓頓教旨,惟重徹悟,不愁不證。
?
35.《法華經·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》:若但書寫,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,是時八萬四千天女,作眾伎樂而來迎之,其人即著七寶冠于采女中,娛樂快樂,何況受持讀誦,正憶念,解其義趣,如說修行。
?
36.《法華經·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:我今分明語汝,是人以一切樂具,施于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,又令得阿羅漢果,所得功德,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,百分、千分、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,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知。阿逸多,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,尚無量無邊阿僧祇,何況最初于會中聞而隨喜者,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,不可得比。
?
37.《華嚴經·卷十七·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》:欲知一切諸佛法,宜應速發菩提心。此心功德中最勝,必得如來無礙智。
?
38.《楞嚴經講義·卷八》:佛證此究竟堅固之定,前說四科七大,一切事相之法,一一會歸如來藏性,本不動搖,本不生滅,自性天然妙定,即首楞嚴定也。此定為定中之王,能統百千三昧。
?
Copyright ? 綏中縣打印機價格論壇@2017